“入夹江境,即沟塍棋布,烟村暧然,类吴中风物。”这是清代学者、诗人王渔洋在《蜀道驿程记》中,对夹江田园风光的诗意赞美。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是夹江县城所在的云甘平坝。这里土地平阔,阡陌纵横,桑麻滴翠,稻花飘香,有如李白笔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诗情画意,的确令人流连陶醉。
追寻这片山水美之由来,和一条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古堰有关。青衣江自川西北高原逶迤而来,穿过重重叠叠大山的阻遏,在经过五百余里的艰难跋涉后,终于游子归来般抵达夹江县境。但千百年来,只见水流汹涌过,不见田里泛碧波,青衣江任性而顽劣,让人爱恨交加。它从这片土地上径自奔流而过,急切地奔向乐山大佛脚下,急切地扑入长江的怀抱,却毫不顾及两岸土地干渴地呐喊,毫不理会岸边黎民的饥饿。怎样才能让这夹金山白雪融化的清澈流水,乳汁般润泽两岸的田野?夹江先民在苦苦思索。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夹江先民至元代开始,就在青衣江上游做文章,在江边开挖若干小型渠堰引水入田,入村,入城。清康熙元年(1662年),时任夹江县令王世魁将堰首开挖在化成山下毘卢寺外,因寺得名毘卢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将渠首上延至古泾口龙脑沱,此渠更名为龙头堰。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渠首因河道下切,引水困难。时任夹江县长胡疆容将取水口由龙脑沱,先后
改建到上游迎江石骨坡和五里渡。上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东风堰。350年的春秋更替,350年
吉克隽逸男友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对一座古堰的诗意解读
■朱仲祥
手套的沧海桑田,青衣江水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遵从人的意志,潺潺流入蜿蜒的古堰,润泽着这片天府宝地。
而今你每当放松了心情,漫步在这条悠悠古堰,青山、大江、田野、农舍构筑的风景,总会在心中晕染出隽永幽深的画意,涤荡出风雅如《国风》的诗情。
如今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东风堰,其渠首已建起了千佛岩电站,入水口被淹没在宽阔的库区之中。站在电站大坝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富春山居图》般的景致。平湖左岸是木城古镇绵延错落的街道,右边映着起伏青山的倒影。茫茫烟水中露出一座螺髻般的小岛,如画家笔下不经意的一抹淡墨。坐上游船在烟波中盘桓,大旗山上的落日不觉西沉,晚霞将湖面浸染出一片瑟瑟的暗红。一些水鸟从水面上倏然飞起,影子渐渐融入夕照晚霞中,你在将眼前画面装入镜头的同时,会油然吟出《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东风堰沿青衣江东岸的山脚而建,均用就地取材的条石砌成堤岸,望去如一座嵌入地下的水长城。背阴的一些石壁上已长满了苔藓,上面攀附着许多小小的螺壳。堰渠里水流潺潺,充盈丰沛,绿如翠,清可濯缨;水中的水草柔嫩碧绿,如丝如缕,历历可见;三两尾鱼儿穿梭在水草间,倏忽隐现,活泼可爱。不少修竹幽篁夹案而生,夹杂着茂盛的麻柳、冬青和不知名的灌木,在古堰上形成深邃的绿水巷。
走在堰渠的绿荫中,心里也洒满绿意。身边铺排着一块块田地,种着蒜苗、莴苣、芹菜等时令蔬菜,以及油菜、小麦、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渠堰岸边住着不少人家,皆掩映在修篁
绿树中,有一座座石桥与这些宁静而安谧的人家相连。人家外还有间隔地修着小码头似的石梯,通向堰渠的水面。三三两两的村妇蹲在临水的石阶上浣衣洗菜,流水将她们的身影揉得斑斑驳驳,联想到
lv皮带李白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不知当年诗人在京都长安所见的,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而刘瞻《春郊》“青苔半浮石半湿,浣纱人去不多时”两句,似乎更与眼前的物事接近,更有乡村的韵味。
当然,如果是春天或者秋天来到东风古堰,迎接你的就是渠堰边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大观山的红叶染得霜林醉,画面中的彩丰富多了,内涵也深邃多了。今人追求“诗意地栖居”,怀念“小桥流水人家”的淳朴乡景,其实漫步在数百年沧桑后容颜未改的东风堰,处处都可以感受望得到青山、看得到绿水的乡愁。
在渐近千佛岩风景区数公里长的堰渠边,酒家一家挨着一家,或古古香,或现代休闲,皆依山临水,清爽雅致。抛却一切琐事和烦恼,叫上三两朋友来此小聚。在堰渠边择一僻静之处,喝喝茶聊聊天,望望远山看看近水,也品品酒家乡村菜,饮饮本地包谷酒,一天半天的时日便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试想一下:做杨柳岸的醉客、竹林里的隐士,是怎样的一种超然?即使偶尔醉了也无妨,权当体验一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生境界,体验一下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惆怅。
古堰流过一片叫“茅坝”的平坦沙地,流过传说中诸葛亮南征的点将台,便进入“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南安峡口,走进有“青衣绝佳处”美誉的千佛岩风景中。这里碧水浩荡,丹崖峭立,佛像众多,楼阁崔巍,
好听的个性名字
蜿蜒。站在绝壁之下古堰堤岸上,或登临依山而筑的楼阁里,眼前是一脉清流推波涌浪,对面是峭拔的依凤岭如绿屏障。更有过渡的木船自古堰下的渡口出发,悠悠如柳叶一般飘向对岸的河滩码头,再换了一批过渡者,悠悠地向古堰这边飘来。“古渡夕照”为夹江一景,大概是说来到夕阳西照下的渡口,会看见“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景与意境俱佳。而身后,是造型各异的座座楼台,飞檐翘角,雕梁镂窗,古朴雅致,皆掩映在古木修篁间,若从江上翘首回望,青枝绿叶间飞阁隐现,红墙流丹,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大有“南朝二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盛景。
登上千佛岩之巅,视野顿然开阔。望对岸重峦叠嶂,连绵起伏,天高云低,空阔无边。而壮阔的青衣江此时低匐在脚下,如一段闪光的银练飘舞在山之间。而更远处的蓝天下,一抹黛影出现在白云间,那便是横眉修羽的峨眉山了。难怪清代诗人王渔洋有“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之感喟了。
江边有江流回旋处,曰“龙脑沱”,是东风堰曾经的取水口。临江凭栏下望,但见湍急江流之中,一座好似龙头的奇石砥柱中流,造成漩涡如嵌,浪花如雪。明代嘉定知州郭卫宸有诗赞曰:“江头一块石,独立不能移。相彼波流者,谁将砥柱之。”龙脑沱上望龙坪前,有一座比东风堰早了一千年的铁石关遗址,
南临百尺深渊,北依千仞绝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有长长的石级从关隘中梯而上之,给人们展示出“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险要雄姿。漫步其上,你会探究《三国志》记载的这里“伐黄元之战”的遗迹,而忘了岩腹里有堰渠穿过。
题咏众多,被称为“石
刻艺术长廊”。石刻佛像密集分布在古堰的丹崖之上,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造像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姿态各异,绚丽多彩,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修建这条古堰时,为了保护佛像不被破坏,专门开凿了四百多米长的隧洞,从千佛岩下面穿岩而过,并在丹崖镌刻“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如违严究”的文物保护禁令。这些众多的佛刻造像,和堰渠有多少关系不得而知,但古堰西端的“万咏崖”题刻,却和水有密切的关联。如濯缨堤下的“禹迹千秋”,秦汉栈道遗址上的“山高水长”,灵泉古渡下的“河润九乡”,以及东风堰之上的“泽润生民”,等等。夹江人的母亲河青衣江,以及青衣江的儿子东风堰,衍生出了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在这些勒石中得到彰显和传扬。
东风堰穿过千佛岩如画风景后,便紧傍夹江故城遗址而行。据史书记载,夹江建县于隋开皇十三年,最早的县城所在地就在东风堰的这一段。而今这里仅余聚贤古街,依山而建临水而居,数百米长的街道石板铺就,碧瓦雕梁的建筑高低错落,一派古风古韵。东风堰从聚贤街下奔流而过,见证了聚贤街
ps皮肤处理经历的历史沧桑。夏天如遇水涨,常见渠水自堤埂漫出,形成一道数百米宽的瀑布。古堰之上过去有不少虚脚楼,用木柱和挑梁将房屋支撑在堰渠之上,无论站在堰渠边仰望还是置身临水的轩窗俯看,都会让人联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晚唐边塞诗人岑参到嘉州(今乐山)任刺史,路过夹江时就曾歇脚临江的客栈,一夜涛声雨声激起他无尽的愁思。次日起来,他见苍山峭立,江流回旋,道路逼仄,藤萝披拂,惊涛拍岸,吼声震天;茂密的山林深处,不时传来羌人悲凉
的笛声,夹杂着稚童的打闹声。从被称为“龙阁道”的千佛岩登舟,向嘉州城而去,只见江水暴涨,波高浪急,令人胆寒,油然吟出《赴犍为经龙阁道》:“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骤雨暗谿口,归云网松萝。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
从聚贤街至县城的一段,东风堰如已经长大的孩子,逐渐远离了对母亲青衣江的依靠,开始了一步一回首的独自前行。它穿过两岸茂密的树林,穿过楼房栉比的城市,然后在跨越唐宋和明清的古驿道边,变作若干大小不一的支流,在数千亩一马平川的云甘平坝,描绘出十里稻香、十里蛙声的风情画卷。清代王渔洋就曾在这古堰织就的水网中走过,写下了地理散文《蜀道驿程记》,也写下了诗歌《九盘望峨眉》:“绀壁临千仞,萧萧木叶黄。水流通越嶲,峰远入江阳。十月蛮云淡,三峨积雪苍。
来朝挂帆去,回首意茫茫。”比王渔洋更早、也更痴情于这片土地的,是南宋时曾主政嘉州的陆游。他在去往嘉州赴任途经青衣江边时,蓦然眺望,不觉欣喜,但见峨眉山秀出天外,恍若梦境,于是乘兴而作《平羌道中望峨眉山慨然有作》:“白云如玉城,翠岭出其上,异境忽坠前,心目久荡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水乡风光的欣赏和留恋。
在东风堰灌区的末端,在高耸的九盘山麓,有一处纪念李冰父子的“二郎庙”,以表彰李冰“功在蜀郡,泽沛川民”的不朽功绩。《辞海》载:“……他(李冰)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溷崖(今四川夹江县境)。”民国版《夹江县志》载:“青衣江经平羌乡谓之平羌水,今在南安县界。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岩,水脉漂疾,破
害舟船,历代为害。李冰发卒平之,通正水路,开处即冰所穿也。”而在元、明、清三代,官方与民间一起戮力齐心,持之以恒地修建东风堰,是否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激励与启示?回答是肯定的。李冰治水的功绩告诉我们:为人民带来福祉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君不见东风堰临江绝壁上,那日渐斑驳的“胡公堰”的题刻就是最好的实证。
堰怎么读行文到这里,还想对“东风堰”的名字做一番解读。不论过去以流经的庙宇取名,还是以主导修建的官员取名,都不能看轻了今天“东风”这个有着美好寓意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名字。在我国古代,东风通常指春风,西风通常指秋风。“东风”常用来抒发如春天般美好的情感,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
是春”;比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翻开恢弘的中国文学卷轶,古人诗词中嵌入“东风”意向的举不胜举。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中有“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苏轼《新城道中》有“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陆游的《钗头凤》也写到:“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遗产东风堰,就是一条永远奔流在春风里的渠堰,是一条充满文化意蕴、诗意盎然的河流。如今我们来到青衣江畔的“蜀中良邑”夹江,追寻这座古堰的悠久历史,感受东风堰旋律般的脉动,心中总会涌动春潮,荡起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