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拼音版注音翻译苏轼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历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拼音版注音:
  dà jiāng dōng qù , làng táo jìn , qiān gǔ fēng liú rén wù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gù lěi xī biān , rén dào shì , sān guó zhōu láng chì bì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luàn shí chuān kōng , jīng tāo pāi àn , juǎn qǐ qiān duī xuě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 , 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breakfast怎么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 , 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 , xióng zī yīng fā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
  yǔ shàn guān jīn , tán xiào jiān , 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gù guó shén yóu , 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 , zǎo shēng huá fà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rén shēng rú mèng , 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全文注释:
  ⑴大江:指长江。
  ⑵淘:冲洗,冲刷。
  ⑶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⑸雪:比喻浪花。
交通事故肇事罪  ⑹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
  ⑺小乔:乔公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大乔为孙王珂照片
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案例分析方法  ⑻英发:英俊勃发。
  ⑼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⑽樯橹:强大之敌,指曹军(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鹤壁旅游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
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阕的拼音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