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6岁,还算年轻,却总觉得在人世间已活了很久很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大抵是近几年
经历了太多太多:从贫困儿童到考上大学,从爱好文学到文章发表,从结婚到跳出婚姻的枷锁,从默默无闻到一度爆红网络……
倘若按传统价值体系来评价,我并不是他们眼中的“好”老师。我理想文艺又桀骜不驯、诗意敏感又自律坚强,绝不拘泥于规则做人做事,我只是真实热烈地活在这个世界。关于我的故事得从2010年那个夏天说起,或者更遥远。
那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夏天,那时候我还不满16岁,我坐在姑姑家的客厅里,茫然地听着她说:
“读高中,你妈妈是供不起了,况且弟弟也要读书。帮家里减轻点负担吧!考上师范学院了,不仅可以免学费,而且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铁饭碗’就到手啦!去乡下工作,又有什么关系……”
刘雨昕是男是女我含着眼泪点了点头,深知对于一个既贫穷、又相貌平平的农家女孩儿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了。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小孩,没让我辍学去打工已是最大的幸运。这样“免学费”“包分配”的大学也并不好考,首先中考成绩得达到规定的分数线,然后再经过笔试、面试,最后才能被正式录取。当时我的中考成绩是全县第三名,县里共有14个名额,多数人同我一样,由于家里贫困而选择了那所初中起点本科制公费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尽管毕业后得按合约去农村学校至少工作5年,但对于一个“农N 代”的孩子来说,未来能有一个“铁饭碗”,
已经相当于鱼跃龙门、实现了阶层跨越。
我清楚地记得面试时,考官挨个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的回答都是: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只有我的答案是“作家”,考官微微一怔,耐心地听着我明明胆怯却故作自信的回答:“我热爱写作,我希望将来一边教书一边写作,我想学生会带给我许多创作的灵感,我要用文学作品去影响更多人。”
不知道自己何来的勇气,我在16岁前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仅仅是从小就很喜欢写作文,喜欢借文字表达自己,我常常躲在吊脚楼上写下心中的小秘密、小渴望,感到心满意足。上了初中,我又爱写些自以为是“诗”的句子。显然,那种写作非常随意,它只是情绪的记录与宣泄,而我也只是作文比赛拿过一个一等奖,就天真地觉得将来一定能当名作家。这是一个少女的美梦幻想,我怀着这样的憧憬到了长沙,踏进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老校区——城南书院。
师范求学,寻生之意义
炖鸡腿古城南书院由南宋大儒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建于南门外妙高峰,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盛极一时。1903年清政府在城南书院原址设湖南师范馆,建筑风格以西式为主,又不乏我国传统建筑手法,四合院古朴幽静,每逢暮春,院内落满粉红的樱花。一代伟人也曾在这里求学五年,开启了他的革命之路。
账单在哪看来到班上,我才发现我是个子最矮的学生,当时
李田田
寂寞的花,在尘埃里安静地盛开
策划
PLANNING
女性教师成长
“新势力”
因一篇反形式主义的杂文而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有组诗发于《诗刊》头条,散见《扬子江诗刊》《中国诗歌》《湖南文学》《星星诗刊》等,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过小说、童话。入选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获春泥诗歌提名奖,出版诗文合集《有只狐狸看月亮》。
文/ 李田田
不到一米五,测量身高时,我努力踮起脚尖说:“我还小,我会长高的。”事实是,我后来也没长高多少,站在人里立马就会被淹没。从湘西偏僻山寨突然跑到省会大都市,起初是极其不适应的,除了对城市生活的好奇和迷茫,还有深深的自卑感。平庸的长相、贫困的家境、毫不起眼的才学,每一样都让我觉得抬不起头,我羞于跟同学打交道,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讨厌他们,而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怕”,害怕他人戳破了我小心翼翼编织的羽翼,或者是看穿了我内心的怯弱。
我是那么敏感孤僻,以至于老师和同学担心我有心理问题,有同学主动说想跟我做朋友,我竟然孤傲地谢绝了。我一个人吃饭、睡觉,到图书馆看书,到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我开始怀想童年的点点滴滴。
我生在一个被高山包围的偏僻小寨子,寨子里没有一栋砖房,全是木制吊脚楼。春天,遍野的红杜鹃花芬芳着大山,太阳从屋后的山坳里缓缓升起,温暖着这座小寨子。我常常跟随父母去地里干活,是美丽而落后的生活环境给了我一颗灵秀多愁的心。加上四岁时父亲离世,家族的重男轻女,导致我骨子里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脆弱和悲伤。有好几次,由于付不起学费,差点就要失学。可我又不甘心,我迫切地渴望跳出大山,不愿待在山里做一个普通的农民。虽然多年后,我才明白,繁华的城市生活不见得就比乡村好,有钱人的幸福度不一定就高于穷人。
就在我考进师范学院的第二年,一个从小到大的好玩伴意外去世了,我又一次出现了生存意义的认知危机,并意识到无论是教书还是写作,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人为什么要读书?我究竟该为何而写?我的文字能改变什么?父亲和朋友的离开使我想不通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那段时间我常常有万念俱灰的感觉,整夜整夜地恐惧不安。既然人终归一死,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请教哲学老师,他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从一个小小的细胞到长大成人,要经历多少艰辛;我去图书馆了许多探讨死亡的
书籍,期盼寻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几乎拒绝了所有玩乐,独自沉浸在思索的海洋里。直到我读到庄子写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于是,我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门前的花》,为我逝去的朋友而写,也为我满腹的疑惑而写。当时那首诗发表在校报上,文学老
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至今记得他的评价:“虽然文笔还不成熟,
19
EDUCATION TODAY
March  2021
今日教育
李田田带领学生在操场阅读
和孩子们一起种花草
但可见其难得的天赋和悲悯情怀。”
大学期间,学校还要求我们一起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故事讲述了以、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爱情故事。我被他们蓬勃的朝气和满腔的热血所打动,也正是这部剧使我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犹记剧中震撼人心的台词: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何谈国家之发展,何谈民族之未来?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练,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忍者,刚柔并济,百折不回,持之以恒也……
我决定写诗,心观天下、笔写百态,用文学慰藉心灵。大学几年的练笔,为我的文学之路做了铺垫。我又积极结交朋友,和同学一起成立文学社团、办报纸刊物,去岳麓山上念诗写作、以文会友。
理想与现实较量后的抉择
真正促使我想用心去做教育、到教育理想的不是课堂,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书《窗边的小豆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上有过如此美好的学园和懂孩子的老师;原来教书育人可以这么诗意灵动,如山间清泉干净明亮。
因此,17岁的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我希望创建一所书中“巴学园”式的学校,至少要像小林宗作那样,成为一名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老师,要用先进独特的教学去感化更多的学生。我想到自己的家
乡——湘西永顺,一个教育教学相对落后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缺爱的留守儿童,他们曾如我一样心灵孤僻,稀有的天赋和创造力被闭塞的环境一点点抹杀了。
大学的几个暑假,我和同学办教育机构、教小孩子读书、拜访名师,这些经历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这样,在2016年9月,我被县教育局分配到桃子溪村任教,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所谓的“铁饭碗”。
来到学校,五十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只有一张残旧的木板床,地面也没有铺瓷砖。环境的确简陋,可我不会心生抱怨,我能过苦日子,我们一家人曾挤在破旧吊脚楼里,每逢下雨就要拿几个盆子摆在角落接雨。比起那些在大都市打拼、与人合租的俊男靓女,我有一套两室一厅完全供我使用的房子,我心满意足了。站在窗口,还能望见一片金麦田,再望远点,则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青山能解忧愁事”,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我要在宿舍阳台上种满花草,一边教小孩子,一边读书写作,闲暇时练练瑜伽,吹吹陶笛。我要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宗作老师那样,做一个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老师。我那时仍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
然而农村的教育现状,很快就打破了我的幻想。我看到很多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教育,而是准备各种培训,抄写无多大意义的材料,计划着怎么拿满年终考核分数,还有多少心思是花在教学和提高个
人境界上的呢?面对某些不合理的工作,面对某些家长的撒泼耍赖,面对某些虚假应付任务,敢说不吗?即便起初怀着对教育的热爱,也逐渐被现实消磨殆尽。为了生存,我们小心翼翼地活着。
英语二级考试策划PLANNING
20
我还看到了现实的另一面,来到乡村工作的老师并非都多么热爱乡村或喜欢教育,有的是能力有限;有的挂职作为跳板,人并不在这里上班;有的是我这类公费定向师范生,按合约不得不来乡村工作。于是,我听到太多同行吐露类似的心声:“我是一名教师,我已忘了少年时的初衷,不甘心又不敢明说。因为除了当老师,我似乎什么也不会做了……”
世界最矮的人去世
种种无奈,难道就可以成为我逃避的理由吗?作为新老师,或许我没有资格对自己的工作挑三拣四,毕竟我有份稳定的收入,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在四处漂泊。可我骨子里觉得,一个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知识分子,应该要有良知与使命感,应该要有拒绝虚假任务的勇气,应该要对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学生负责。
所以教书的几年,我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白天工作,下班后坚持运动、读书、写作,还学习了古琴。我清楚地记得学校一位男领导劝我:“别理想化了,人终究是要回归现实的,教书几年就会慢慢麻木的。你爱写作,再写也都无法写出个诺贝尔奖来!”
听了他的话我无言以对,他确实麻木了吧!我不愿庸庸碌碌过一生,想起伯兰特·罗素的那段话:我的一生被三种简单却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所控制,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抑制的怜悯。这些激情像狂风,把我恣情吹向四方,掠过苦痛的大海,迫使我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也正是这样,靠着对文学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眷恋、对留守儿童的怜悯支撑继续生活的勇气。
21
EDUCATION TODAY
March  2021
今日教育
为学生过生日赠送孩子们著作
诗意教学,文艺生活
我决定尽量采取诗意教学的方式,我带学生欣赏窗外日出,带他们去田野里写作文,一起观看风是如何拂动绿叶、叶子是怎样缓缓飘落的。我告诉他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会写几个字,不是会读几篇
文章,而是帮助我们感知生活、认识生活,学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不要每天只盯着碗里的几片肉、手中的几包零食、父母给了多少零花钱。当我看到乡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教育环境也极其不重视阅读,我就用自己写文赚来的稿费,每年给学生添置课外书放在教室一角,儿童绘本、童话、历史小说、科普杂志,这些书都是经过我精挑细选而来的,基本上是自己读过的,没读过的我也会陪学生一起读。我还鼓励学生阅读时做笔记,可以在书中批注读时的感受。部分孩子在我的引导下,也爱上了阅读。
一个只读过几本教材和大量阅读各类书籍的人肯定是有天壤之别的,无论是观察力或是想象力,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内心会更充盈;当他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时,会更懂得如何把握自己、守住初心,保持冷静的思考力而不被世俗同化。
历史学者傅国勇也讲过:如今我们的教育中强调的总是作业、考试、成绩,以及令人保持高度紧张状态的考试排名,给人的引导就是“唯有考分是决定一切的”,致使教育变成了一个竞技场。他提醒我们:好的教育就是留白的教育。留白,让人可以有时间、有机会去想象、去思考,理想和希望也慢慢培育起来了。
而我想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懂得美、追求美,在写作时不要只会写“太阳又大又圆”或“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不是每个孩子最后都能学有所成走出大山,即使接受完义务教育回到乡村,长大成人过苦难日,我希冀他们站在秧田里,也会为一朵小花的绽放而欣喜感动。
很幸运,我的执着也获得了一些回报。我第一次给国家级刊物投稿,组诗就幸运地被《诗刊》头条推荐,这在湖南文艺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陆续受邀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去了不同的城市,见识了不同的风景。后来我又开始写小说和童话,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得到小说家与编辑的好评鼓励。再到2019年10月,我因一篇反形式主义
的文章而爆红网络,被更多人认识。他们说佩服我的勇敢
鱼鳔胶策划
PLANNING 22
李田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