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
本文首先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和内在属性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本文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理解,然后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形成和动态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旅游吸引物的社会建构及其变化的动态概念模型。本文认为,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也就是说,某物之所以对游客具有吸引力,除了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物理特性以外,还因为它符合了社会的价值与理想,并成为了承载某种价值与理想的符号。而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选择事实上代表了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某一旅游吸引物所代表的符号意义的价值认同。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旅游吸引物也随之发生更替或循环。
2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属性
2.1 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
早期旅游吸引物的概念相对比较宽泛,它强调的是旅游吸引物之所以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吸引力”要素总和。保继刚、楚义芳(1999)将旅游吸引物定义为“促进人们前往某地旅游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甚至还包括了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而卢(Lew,1987)也认为,从本质上看,旅游吸引物就是指“吸引旅游者离开家去其他/‘非家’(non—home的地方旅游的所有要素,它包括景观、活动以及经历”。
在随后西方的旅游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强调旅游吸引物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具有“吸引力”的要素总和,它更是一个吸引物系统,它是从属于整个旅游系统之下的一个子系统( Cetz,1986;Leiper,1990)。这个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并相互联系和作用。比如,雷珀(Leiper,1990)认为旅游者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吸引物”的消费者或使用者,他还是旅游吸引物系统的一部分;而皮尔斯( Pearce.1991)和罗顿(Lawton,2005)也认为,在旅游吸引物的定义中,不可忽略的还有旅游经营者的作用,因此他们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吸引管理者和旅游者注意的,有特殊的人类或自然界特征的知名事件、遗址、区域或相关现象”(转引自胡抚生,2008)。
在吸引物的系统观点下不难看出,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其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而且因为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感知和认同。因此,社会学家麦肯耐尔(MacCannell .1976)早期便提出,旅游吸引物应该包括3个部分:旅游者、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的标识物或形象(marker/image)。冈恩( Gunn,1972)的定义也与麦肯耐尔相似,他用
“核心吸引物”(nucleus)的概念代替了“旅游景点”,冈恩认为旅游吸引物是由3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旅游者(人的因素)、核心吸引物(核心的物的因素)和标识物或标志(信息的因素)。而另一旅游学者雷珀(Leiper,1990)同样继承了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旅游者、核心吸引物和标识物是如何相互关联
而作用于吸引物系统的,其模型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在雷珀(Leiper)的模型中,对于一个旅游吸引物而言,3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雷珀举例所说的,假如没有旅游者去参观伦敦塔的话,那么伦敦塔就不会被看成一个旅游吸引物;而另一方面,标识物也是旅游吸引物不可缺少的信息系
统,也就是代表某种吸引物的符号,旅游者正是因为这些信息才产生了对旅游吸引物的需求。
西方的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天生的或历史的遗产,也不仅仅是指旅游吸引物本身,它更是一个建构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旅游者、核心吸引物和标识物。其申,旅游者的要素说明,旅游吸引物的建构必须放在与旅游者相对的位置上:而标识物的港澳通行证办理时间
要素则表明,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吸引物本身(即它的某种特殊客观属性),同时还包括人为建构的信息和符号。
2.2旅游吸引物的双重属性
旅游吸引物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不是因为人们见到它之后才被吸引,而是在没有见到它之前就对其产生了渴望。可见,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不能仅仅从其客观属性来判定,而必须同时从其符号属性来分析。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首先离不开其独特的客观属性(如黄山的险峻挺拔),但这种客观属性仅仅是某物成为吸引物的前提或潜在条件。只有当人们形成了有关某个客体的形象,这个客体才在现实的意义上成为吸引物。
最高法院院长级别 事实上,从以上旅游吸引物的系统观点可以看出,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旅游吸引物的标识物往往是拉动旅游者前去旅行的重要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麦肯耐尔(MacCannell .1976)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提到了吸引物的符号生产过程。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景观的‘神圣化”过程。麦肯耐尔认为,“景观的神圣化”与
“旅游朝圣者”的“仪式化心理”是吸引物建构和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他指出,景观的神圣化过程一般包括给景观命名(naming)、确定范围和提升( framing andelevation)、装饰(enshrinenrent)、机械化再生产(mechan-ical repmduction)和社会再生产(social repmduction)等5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吸引物不仅仅是简单的、随意的物质的呈现,而是经过加工、被赋予意义和某种价值感的景观。
蝈蝈和蛐蛐 在麦肯耐尔看来,旅游吸引物就是由一个个符号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景观或景点都是由一系列的象征性的标识物所标志出来的。“符号是将某种事物呈现给某人的信息总和”(MacCannell,1976)。在很多情况下,旅游吸引物值得去看,往往不是因为景观或景物本身,而是因为关于这一景观或景物的信息(符号意义)让人们觉得值得一看。麦肯耐尔(
什么是营销MacCannell .1976)给出了一个来自纽约的典型例子:“当一小块月球上的石头被放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时候,一天中就有42195人到博物馆来参观,这个游客数是博物馆单日接待的最多人数。在参观中,有一个13岁的男孩评论遒,‘这石头看上去就是那种你能在中央公园随意捡到的东西:但它很酷,因为它来自月球’。”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在旅游游览中,最重要的因素也许并非景观/物本身,而是与景观/物相关的信息,也就是代表景观/物的符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景点之所以成为大众欢迎的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景观,而是因为它的符号意义。比如说,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美国的象征),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的象征),中国的长城(中国的标志)等。 当然,不同的旅游者对于同一旅游吸引物的符号意义的认同往往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旅游吸引物的认知和评价也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些对某些游客有吸引力的景点对另一些游客来说却毫无兴趣。比如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它目前已成为旧金山的标志性景点和符号之一。有些游客认为到了1日金山,就必须游金门大桥,但另一些游客则抱怨,“这里有什么可看的?维朗扎罗(Verrazzano Narrows)桥比这里大得多了”(MacCannell .1976)。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那些喜欢游览金门大桥的游客接受的是这座桥作为1日金山标志的符号属性和意义,尤其对于那些喜欢在“标志性建筑”前拍照表示“到此一游”的游客而言,金门大桥是1日金山一个必游的景点;而那些抱怨的游客否定的则是这座桥的客观属性——也就是认为它的独特性不够,与其他桥相比不够壮观。
因此,由上介析可以看出,旅游吸引物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具有某种独特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它具有符号属性。如果说,旅游吸引物的客观属性是人们难以干预的,那么,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则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和结果。社会建构往往会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某种社会与理想的需要,去建构某一旅游客体,使之成为承载某种社会
价值与理想的符号。
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旅游吸引物是相对于游客而言的吸引力客体,其吸引力可以分为绝对吸引力和相对吸引力。绝对吸引力来源于旅游吸引物的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而相对吸引力则来源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即该客体成为旅游者价值认同的符号”。下面将对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社会建构过程进行详述。
新闻两则3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和社会建构过程
社会对吸引物的建构作用的体现之一,就在于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价值理想和选择。借助于大众媒体和市场营销手段,旅游客体成为某种社会的价值与理想的符号。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看,关于旅游客体的符号化过程,一般而言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与大众媒体、大众传播和教育等知识传播过裎相联系,社会分别赋予不同的客体以某种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得这些客体成为社会的价值与理想的承载符号,并成为社会中的神圣客体;第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者借助市场营销手段而树立某一旅游客体的形象,提升其旅游价值,赋予其神圣意义。
而对于旅游客体(吸引物)的意义向旅游消费者的转移,贝尔克、瓦伦多夫和澍丽(Belk,WallendoIf& Sherry,1989)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消费赋予其购买的物品或活动以意义并使其神圣化。他们指出,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神圣化;神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投资的过程。他们分析了在物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仪式、朝圣的旅程、特质赋予、礼物馈赠、收藏、继承以及权威认可等方式赋予物品神圣的意义。
可见,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和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消费,事实上是社会价值理想的
建构和意义转移过程。一方面,在旅游客体的符号化过程中,来自社会世界的某种神圣价值与理想被转移到旅游客体中;另一方面,旅游者通过消费和体验代表着某种神圣价值与理想的旅游客体,获得了非凡的体验并表达了对符号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
麦克拉肯(McCracken.1988)的“意义转移模式”(图2)有助于说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建构和意义转移过程。根据麦克拉肯的观点,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过程,不但是对商品性能的使用过程,而且是对商品的符号意义的消费过程。而商品的意义的来源,麦克拉肯认为,它是从文化世界里“转移”过来的。商品生产者通过两种手段来进行这种意义转移,一是广告,二是时尚。正是白于商品成为文化意义的符号,因此,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过程同时也是对商品的意义的消费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商品消费,将商品的意义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其中,消费者一般是通过4种仪式来进行意义转移的:交换仪式、占有仪式、修饰仪式、剥夺仪式(McCracken,1988)。
受到麦克拉肯的“意义转移模式”的启发,笔者认为,旅游客体的符号化过程同样涉及“意义的双重转移”。第一重意义转移是人们将社会世界中的神圣价值与理想转移到旅游客体上,使这一旅游客体成为承载某种神圣价值与理想(意义)的符号与象征,从而成为旅游
吸引物。第二重意义转移是旅游消费者在体验旅游吸引物过程中,将旅游吸引物所代表的神圣价值与理想(意义)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第一重意义转移过程涉及社会对旅游吸引物的意义的集体建构过程,第二重意义转移涉及旅游者个体对旅游吸引物的意义的消费过程。而每一次旅游消费,都是对旅游吸引物的意义的再生产过程(图2)。
从图3可以看出,在吸引物的意义建构和价值转移中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旅游吸引物的文化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由旅游产品开发者/生产者完成的,它是将社会/文化世界的意义价值转移到旅游吸引物,并赋予其某种消费价值相符号价值的商品化过程;而另一个过程则是旅游吸引物的消费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旅游消费者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的朝拜仪式、凝视仪式、摄影仪式、购物仪式(如购买纪念品)等,将吸引物主观化、情感化,旅游者与旅游吸引物进行无言的对话与交流,并在旅游者内心产生移情(empathy)作用。而作为吸引物替代品的旅游纪念品,也成为个人的价值收藏。旅游纪念品和摄影图片是旅游吸引物的意义向旅游者转移的见证物,并可在日后不断重温。
热依扎向网友道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