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咸阳师范学院科技处,陕西省咸阳市,712000)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学培养模式凸显重要。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入手,提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教学 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技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同时,文化创意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管理(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简称文管,根据第四版本科专业目录,属于管理学工商管理类,新专业代码:120210,设立于2004年。文管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文管专业分普通文科类和艺术类两种,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即具有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属性。文化产业的主要内涵可以用几个核心关键词来表述。第一就是其强烈的文化属性。文化产业必须是以文化作为起点和基础,这是它与其它产业的最显著的区别。第二,文化产业也是产业中的一种,它具有消费性,也归属于经济领域范畴。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现代高科技的支撑和应用,如计算机、多媒体等,因此它也和工程与技术相生相长。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问题和瓶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学校师
资力量、实践空间和时间不足及教学硬件环境有限等方面。在我国,高校兴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历史短暂,经验匮乏。本文通过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的现状作出分析,发现各校兴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个规律是:每一个高校都是从本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专业出发来构建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的。但另一方面,囿于时间和经验,各校在办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平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定位不明晰等问
题。
2.1教学内容比较平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对文化市场的需求增大,却感觉自己无从下手工作,做不到学以致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专业定位模糊。而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所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所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们自己的专业走向有很大关系。大方向来说,文化产业是一个内容产业,卖的是建立在产业结构金字塔上层的精神产品。高校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发达,其文化产业也相应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定位突出,学校的文化产业专业方向定位也相对容易一些。
2.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文化产业的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很多硕士和博士们本科所学也非文化产业方向。就培养他们的导师来说,很多也是半道出家,从相关别的专业转到文化产业上,在实践的指导和场所的提供上也难免欠缺,故此,很多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带有实践能力的先天局限性。目前在很多普通高校,从事文化产业教学工作的大都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相当多样,有历史的、文化学的、文学的、传播学的、管理学的、艺术设计的、民俗的、计算机等等,很少有人能够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都博览贯通,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囿于经验不足而很难做到多样性和有效性。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进修工作做得不够,很多青年教师工作好几年了都没有参加过继续学习、没有参加过专业学术会议和企业走访活动。很多人空有一腔热情,却很难得到提高。
央视龙洋现任老公2.3专业定位不明晰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大、平、泛,以及学生们对考上大学后工作没有清晰定位,导致很多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正确认识岗位,不好好珍惜机会,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学难以致用,用也非所学。这样的结果也同样反作用于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形成办学与就业的恶性循环。但如果准定位,学生愉快就业,反过来带动专业发展。
2.4实践空间比较局限
如果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实验室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理想的模式就是到校办企业和校外参
加实践。但是这一理想形式并不是很多学校都能做到的,尤其是普通内地高校,基本没有校办企业或设立校内实习基地的。就文化公司这个渠道而言,普通院校一般与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不多,不能有效结合。同时,高校与当地政府的结合也不够,不能参与政府相关文化活动,错失很多在大型活动中锻炼的机会。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导致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文管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修订培养目标
专业发展之初,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过高、过大、过空,课程设置上理论过多、实践不足等现象应该已经在很多高校都有所表现了,我们当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前就业市场,作出有效调整。比如专业发展早期,很多学校以文化产业命名专业,没有具体的方向,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东西不足。学生感觉学习的东西很多很泛,但是又不能增加求职的砝码。类似这样的高校,就要及时准专业定位,或者结合地方文化和资源特设定方向,或者结合就业市场和行业发展设定方向,总之不能再泛下去、
张静初演过什么电影空下去。手机广告怎么关掉
文管专业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
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补水保湿乳液排行榜3.2.1 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 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 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 改革培养模式
资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
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 强化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
场拓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
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3.5改善实训条件
实验室建设是文化产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现实践教学的突破,务必要在此方面下工夫。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实施。提供必要的空间场所,至少保证同时容纳一半的学生。有些学校的实验室流于形式,一个小房间,挂个门牌就算了。学生几年下来都没有进去操作过。如果有充分的空间,实验室就可以更加细化,比如会展布置功能的、电影剪辑制作功能的、活动策划功能等,更加有利于实践能力的锻炼。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电脑和多媒体操作台是最基本的,其次还要依据开设专业配置相应的设备。最后在实验室管理上,还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每项设备和每个工作平台都能充分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J].2009.
[3]林喦.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
[4]徐金娥.高职文化产业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
[5]何舟.传媒产业需要进行融合性的人才培养[J].深圳大学学报,2010.
[6]欧阳友权.文化产业发展待破人才瓶颈[N].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周刊),2004.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ZHANG 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fic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has risen to a national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especially the increasing need of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mode highlights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of talent, it puts forward the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Teaching Mode Reform
作者简介(可选):张力(1983-),男,汉族,陕西礼泉人,哲学硕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政策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