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巾帼之《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中国的抗日叙事已经汗牛充栋,《金陵十三钗》的突破在于人物谱系的多元化,在这部影片的肖像学图谱里,能够看到多国电影二战叙事的基因,也能看到以往抗日叙事的延伸和进化。创作者花费心思利用既有的肖像学传统,颇为讨巧地将种族、阶层、性别等多重冲突编织在一个关于反抗与拯救的故事当中。最难得的是,叙事折射出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现代性状况,这一点恰是以往很多抗日叙事所忽略的。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lisa.s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
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在当时唯一能够依赖的便是居高临下的盟友——海上繁花结局是什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男主人公。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现代性创伤,各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状况有意无意地通过二战叙事反映出来。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抗日叙事往往带有浓厚的“前现代”痕迹,是千篇一律的“复仇叙事”,运用的是一套高度本土化的肖像学,英勇的游击队战士、凶神恶煞的鬼子、农村空间等等,与其它国家的二战叙事没有构成有效的呼应和交锋。近年来《南京、南京》、《风声》、《拉贝日记》等影片试图跳脱这种模式,开创新的肖像学传统。与之前的尝试相比,《金陵十三钗》的话语模式是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通过详细梳理该片的肖像学谱系,能够发现本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二战叙事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恰是建立在国族现代性体验之上的。
再看《金陵十三钗》,书娟们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会说流利的英文,演唱赞美诗,她们不同于以往抗日叙事中的中国受害者形象,日军“三光政策”下的农村受害者们完全是前现代的,而书娟们是中国初萌的现代性的象征——脆弱的、容易夭折的,必须依靠西方的扶持才能幸存。
女学生代表着靠西式教育培植出的现代性,这是社会中上层的特权,们则象征着底层的现代性萌芽,她们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方式是将自身商品化。
女主人公玉墨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曾经是一名女学生,她是近代中国两条并行的现代化路线的交汇点,她流利的英文和风情万种的举止将两个体的特质熔铸为一体,是最能满足西方幻想的东方形象。
男主人公约翰是来自西方的拯救者,也是成熟的现代文明的化身,与女学生和代表的前现代国家尚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相对照,他修理卡车/现代文明符号的行为也佐证着这种身份。
日本军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野蛮暴力的底层士兵,一类是相对文明的军官。《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一位貌似有“人性”的军官,日本军官长谷川会说流利的英文,尊重神职人员,能够弹奏风琴和演唱歌曲。如果对日本战争片有所了解,便会发现这套塑造人物的策略借鉴了日本电影对本国军人的画像。在战后的日本电影中,普遍存在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上层的军官更像是武士,气宇不凡,有高贵的尊严,参与的残暴行为较少,因为那样将有损武士的德行;相反,下级军人常常胡作非为,欺上瞒下,虐待新兵,滥杀无辜,与日本古装时代剧比较,会发现他们的形象并非武士,而是时代剧中猥琐、自私的农民。通过这样的转化,日本战争电影将战争带来的屠杀和残酷,归结为参战者个人素质和品德的问题,战争的罪责被个人化和偶然化了。
其他的男性形象也可以在中国抗日电影的肖像学谱系中到对应,保护女学生的抵抗者李教官,与《南京,南京》中刘烨扮演的中国军人类似,是典型的抗日英雄形象,从游击阵地移植到了被占领的南京。总的来看,中国/本民族男性在《金陵十三钗》中是有心无力的,拯救要依靠西方/白人男性才能实现。
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并没有被有效地组织进时代状况中去,它似乎游离于其他讨论和思考,也无法形成一个冲突和论争的场域。当仇恨与正义感孤立于其他思想课题的时候,它无法避免抽象化和简化,因而也就无法避免被遗忘的命运。”(孙歌)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战争电影模式不可避免地被冷落了,以农村空间和游击队/农民战士为主体的“前现代”叙事距离当下中国人的生活体验颇为遥远,丧失了吸引力。《金陵十三钗》的突破在于依靠更加丰富的肖像学图谱,触及了战时中国的现代性状况,讨巧地将现代性符号转化为商业卖点,这些肖像策略的有效性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二战电影中已经得到了验证。《金》片没有回避中国作为弱国,仰赖西方救助的实际情况,同时用有尊严的和预示着现代化希望的女学生化解了屈辱感,为“南京大屠杀”这一巨大的民族创伤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想象性安抚。
不难以看出,电影《金陵十三钗》里表达出在成龙否认与林凤娇婚变74年前的南京城里,剧中的人物、故事发展使得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依旧难忘的是历史在今天以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重现在今天的中国人民面前,有关大屠杀的“南京”叙事,便以最为沉痛、但也无比荒诞的方式,跟南京的往昔与日本侵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穿越了历史时空之间的距离及隔阂,再一次让现在的人们不能忘却的那段历史。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依旧难忘的是历史在今天以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重现在今天的中国人民面前,有关大屠杀的“南京”叙事,便以最为沉痛、但也无比荒诞的方式,跟南京的往昔与日本侵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穿越了历史时空之间的距离及隔阂,再一次让现在的人们不能忘却的那段历史。
电影,给我们创造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机会。否则连年年的“云中歌结局严正声明”都成了国人的笑料。那个时候,谁还会在乎是不是有过这段历史?
起公司名 曹永青
200901110101
新闻学(一)班
莎拉布莱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