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时评素材:一代人为另一代人考虑,智能时代别忘了老人
导语:
11月23日,网传视频显示,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时,工作人员称“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相信看过这则视频的人,内心多少有些触动。老人、冒雨、被拒收现金……当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再一次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真的在抛弃老年人。
上课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了一下这则材料,孩子们学会了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个孩子说:我们应该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今天,我们抛下了老年人,未来被抛下的将是我们。
另一个孩子说:这件事让我想到老年人的子女,是否存在不够关心父母的情况,子女完全可以帮父母缴纳医保费用。
第三个孩子说:为什么没有人代付?工作人员没有代付,是因为有规定。周围的人呢,是否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
他们的思维或许并无新意,但是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值得鼓励。
我又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工作人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确有明文规定,但是下雨天,一个高龄老人带着现金来了,换作是我,我会尽最大可能帮忙解决。给领导打个电话请示,表示情况特殊。在遵章办事的过程中,也应保留基本的温情与温度。
谈适老服务偏差与破局
2020年11月27日08:08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11月23日,网传视频显示,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时,工作人员称“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24日,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当时老人没有相关证件,后续联系了她的子女,子女已帮忙缴费。该话题引发网民热议,微博上#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阅读量超过4.9亿,讨论超过8.2万。24日,国办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无独有偶,11月21日,一段湖北广水94岁高龄老人在银行柜机前被抱着办理业务的视频也引发热议。视频中,老人被家人抱起后趴在柜机上,膝盖弯曲;随后双手撑在柜机上,勉强完成人脸识别。
这两起老年人因不熟悉数字时代的新型办事方式而受挫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据“人民众云”平台,11月21日至26日,两起事件相关的全网消息超过3.64万条。11月21日至24日,热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5日略有回落。在信息源层面,微博为最为主要的消息来源。在相关消息高频关键词层面,网民和媒体除了关注“老人”“广水”“湖北”“农行”等事件直接相关信息,“94岁”“行动不便”“抱起”等细节引发关注;此外,此类事件还引发了舆论对于“智能技术”“健康码”等热门话题的讨论。
数字技术应用与适老服务理念的偏差在哪里?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数字化发展是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老人现金交社保被拒”不偏不倚戳中了社会痛点,也因而挑动了网络舆论的神经。综合来看,系列相关舆情反应了现实社会中数字技术应用与适老服务理念存在的偏差集中于以下四方面:
偏差一: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规范离落于实地还有一定距离。银监会早于2009年即下发有关考虑弱势人需求的通知,可开设绿通道提供;2013年要求不得歧视、刁难特殊体;2014年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可研究开发离行式识别验证方式……而从实际出发,部分银行网点对此积极性并不高。这不只关乎服务意识淡薄乃至缺失的问题,更关乎通知落实、执行与反馈的机制构建不健全的问题。
上医保缴费怎么交偏差二:现有系统设置、办事流程与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之间存在脱节。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按照计划今年12月31日之前,各省市区就将制定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实施方案。有评论指出,一方面,银行作为金融部门有其特殊性,也可以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另一方面,也需完善配套政策,在提交材料的验证环节为告知承诺书留出接口。
偏差三:数字普惠“软”“硬”提升不平衡不充分。数字化对老年人不够友好的观点近年来一直萦绕在舆论场,不少观点从提升硬件设施的角度以建议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然而从社会实际出发,数字服务也应包含人文属性,不仅要满足一部分人的便捷需求,也要包容另一部分人的传统习惯。在这方面北京市老龄办、老龄协会发布的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有的放矢,而从全国层面来看,推广各地、下沉基层也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偏差四:人脸识别应用与数字权益保障不相匹配。技术进步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毋庸置疑,但究竟谁来享受技术红利、风险谁来承担等问题却不甚明晰。94岁老人被要求赶往银行完成人脸识别,这其中涉及三个关键,其一是否有选择是否人脸识别的权利;其二,是否了解人脸识别的风险;其三,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方便了谁。结合此前进小区、商场、公园等“看似自愿变相强制”的人脸识别,“在授权范围内就可以使用”这一原则仍需要进一步解读。
破局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下一步可以怎么走?
数字技术促进社会福祉,以一种近乎“强制体验”的方式推进生活、工作、教育、商业等领域的在线化、数字化。但与此同时,社会中部分制度、机制、流程同数字化转型还存在着矛盾与不适,而且已经上升为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而打破这种矛盾需要:
对策一:建设保障弱势体相关措施的反馈与修复机制。梳理疫情时期老年体权益保障时的难题发现,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五保老人等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而针对这些体所出台的不同精准举措往往赢得舆论的称赞。涉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企业在践行更大的企业责任之外,更应落实普惠理念,即进一步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服务社会弱势体。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曾发出倡议,在深化网点转型的过程中要关注特殊体、欠发达客户体的金融支付需求。考虑到实际落实层面,建设相应的体制机制,并完善相应的反馈机制必不可少。
对策二:公众数字权益的平衡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治理水平与能力。疫情所暴露出的数字鸿沟问题复杂且不断演进,一方面不同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程度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情况不同,此外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再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而更有可能涉及返贫、歧视、权益保障缺失等现实问题。目前,各领域、各地区已经开展对数字弱势体的素养教育,而要建设一个数字友好型社会更离不开全民数字素养的培训。
对策三:涉老舆情频发,依据老年体舆论场特征建设回应与引导机制不容忽视。“假靳东”“过寿老人下跪道歉”“网络挂号”等系列涉老舆情频发,反映出老年人在社会中身处的弱势地位,这往往能引发网民的共情,进而被舆论集中关注。银行的回应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原因在于,“服务宣传、服务意识”的语言并未回应舆论关切的核心议题,同时情况说明的措辞也引发了舆论认为银行狡辩、卸责的猜测。这就要求在涉老舆情的应对中,首先应
聚焦核心问题关切,精准释疑;其次在回应中应及时公布后续处置、整改方案等措施以缓解公众情绪,寻求情感共鸣;第三,在新技术的应用中,除了常规安全性风险评估之外,舆情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也尤为必要。
针对相关事件,11月21日,农行广水市支行公开道歉,并表示:“此事暴露了我行服务宣传不到位、服务意识不浓的问题”。11月24日,秭归县茅坪镇人民政府发布通报称,事发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居民医保,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
这两起事件暂时告一段落,国办11月24日印发的《实施方案》也将在未来持续用政策赋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人口发展处处长王谈凌表示,下一步将主要通过3方面工作确保方案落实:一是建立机制。二是加强督促。三是营造环境。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让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表示,下一步,国办将会同国家发改委、卫生健康委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实施方案》的落实进展,加强指导协调,确保各项提出的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做实做细,让广大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和安全感。
进一步思考,当前规模达到2.5亿的老年人是否能拒绝数字化?客观上似乎并不现实,数字化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填平老年人“数字鸿沟”,并非易事。除了认识上述的偏差问题,我们还应思考:在鼓励、引导老人融入数字社会的同时,对于无法融入数字社会、高度拥抱互联网的老人体,我们的社会能否给予他们在数字化之外有足够的生存尊严与生活便利?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曲晓程 赵紫荆)
深观察|破解老人“数字鸿沟”,需要年轻人反哺
澎湃特约评论员 陈曦
2020-11-26 13:15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这切实关照到了老年体,努力从政策层面打破技术隔阂,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需从政策层面打破技术隔阂,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玩不转的网上订票,不会解锁的智能快递箱,站在路边招手却打不到车的老年人……这些社会截面,映射出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老年人与时代正面临“数字鸿沟”和“代际鸿沟”的双重叠加。疫情期间,这种矛盾更为凸显,一些老年人不会注册、使用“健康码”,甚至影响到正常出行。
信息社会中,人们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和服务,但新技术并不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友好,尤其是对老年人。虽然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已不是难事,但拥有不等于会用,更不足以颠覆数字新媒体领域的不平等。相反,隔阂还有加剧的趋势。
首先,是技术使用障碍。从交通出行、公共服务、金融机构广泛使用的扫码、刷脸、手机支付,到具体办一个事项时下载注册APP、验证身份、绑定社交账号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流程,包括记住一个个密码,都能轻易困住老年人,将他们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被排除在熟练使用或掌握新技术的人之外。
而且,普遍来说,老年人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对信息真伪的辨识、分析判断能力较弱。对老年人来说,新技术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更高。媒介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社交类账号被盗取、支付类账号被盗刷、各种伪装成红包福利实则为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链接等,使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蒙上了一层灰霾。对这种风险的警惕,让一些老年人在心态上对使用新技术更保守和慎重,甚至主动选择拒绝。
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数字鸿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品味区隔。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文化上占优的一方通过符号斗争,即一种文化以标榜自己先进性和稀缺性的方式抑制另一种文化,并争夺文化的合法性和统治权。通俗地说,就是在建构文化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存在一种“鄙视链”,拥有主体话语权、占据主流地位的一方,往往将另一部分人排除在外。
如互联网语境下衍生出的 “二次元文化”“弹幕文化”,原本只是小众文化、圈层文化,但因为年轻人和互联网两大创造力旺盛者的叠加,迅速出圈,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但它不能在短期内为老年人理解。老年体越是不熟悉它,就越难进入文化意识形态塑造的圈子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制度保障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尤其是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是指信息时代的“文化反哺”,即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获取并传播知识,凭借其创新能力成为文化的主导者,而年长者则受制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因素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于是,年轻人开始“反哺”年长者,文化的传输呈现逆向化的趋势。这种理论为老年人实现“再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