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61
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0_06“女织”完美的图像诠释
廖晨晨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 摘 要 ]中国传统木板年画所蕴含的神灵崇拜、喜庆祈福和劳动生活等内涵广受民众信奉和喜爱,随着年节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女十忙》年画,是传统农家女纺纱织布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还表现出近现代纺织工具和技艺的进步与发展。文章以传统年画中“女十忙”题材为切入点,解读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家庭分工模式,阐述纺织技艺的特点和工具的改良,并且还就织出的布品进行审美分析。旨在从中领悟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传统木版年画;女织;女十忙;图像;手工纺织技艺
[ 中图分类号 ]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6-0161-03
收稿日期:2020-09-18
作者简介:廖晨晨 (198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JA0047)。
传统木版年画《女十忙》描绘了农家妇女日常生活中纺纱织布的劳动场景,反映出中国民众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 “男耕女织”的社会家庭分工模式,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民间古老的农家织纴方法、手工纺织技艺的特点和纺织工具的改良与所织布品之美。本文将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一、《女十忙》年画体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传统家庭分工模式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男耕女织”的思想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在农村的家庭里,男子主要承担农田耕种,而妇女则负责料理家务和养蚕、纺纱、织布、制衣以及教育子女等事务。在远古时期,“女织”主要以织麻枲、毛织物和丝帛为主。宋明之后,由于棉花种植业在我国普遍发展起来,民间百姓的麻、葛、毛面料逐渐被棉布所取代,棉纺织技术也随之发展,乡村妇女自纺自染自织的制衣面料多采用棉纺织的工艺技术来完成。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男耕女织”传统社会家庭分工模式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拉车耕作、主持农事的轩辕黄帝形象,其妻嫘祖则负责养蚕缫丝以及纺织之事,充分证明了古时“食”与“衣”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上农》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
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以生,此圣人之
李梦个人资料简介制也”。[1]大意是:
教化之本是致力于耕织,古代帝王会亲自率领众诸侯前去耕田种地。农事大忙之时,农民要重视田里农活而不要出现在都城里。后妃率九嫔到郊外去采桑、养蚕,四季都要做与种麻、纺绩、养蚕、缫丝等相关的事情,尽力教化妇女。由于分工合理,所以男人们不用纺织可有衣穿,妇女们不下田可有饭吃,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及。历代许多文献中都叙述有男耕女织分工,如《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2]元代萨都剌的《过居庸关》诗:“男耕女织天下平”,明代赵弼的《青城隐者记》:“女织男耕,桑麻满圃”等,说出了百姓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期盼。“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分工生产模式,有利于古代社会的稳定和耕织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统治者的青睐,从而在政策上鼓励和维护这种经济结构的存在。
山东潍县杨家埠清代的木版年画中,有一套反映农耕与织纴劳动生活的《男十忙》和《女十忙》图,其中《男十忙》内容是农民在田间耕地、播种、打砘、
除草、上粪、收割、打场、晒粮、搬运等多种忙碌的
图1 [清光绪]表现男耕女织的山东潍县木版年画《男十忙》(左)和《女十忙》(右)
田间劳动情景,展现了传统农耕生活和农民勤劳朴实的身影,横披题字有:“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开春先耕地,种耧把种翻;芒种割麦子,老少往家担,四季收成好,五谷丰登年”,朴素而简洁地道出农业生产对农家人的重要性。《女十忙》横披上刻有“张公十子住河南,十个儿媳不曾闲。称了花来齐下手,织机既把钱来挣”等字样,除了描绘农家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劳动场景,还穿插了围绕在母亲周围玩耍嬉戏的多名儿童,在强调纺织劳作与教育子女同等重要
的同时,增添了农家劳作和育儿两不误的生活气息。
二、《女十忙》中手工纺织技艺的特点和工具的改良
自宋明以后,由于棉布逐渐成为大众衣着与家居的主要用料,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棉纺织技术也更为成熟,逐渐形成以松江为代表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如松江自元代以来,逐步发展成全国棉织中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嘉定,‘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比户相属’‘机声轧轧,子夜不休,贸易惟棉花与布’嘉善棉纱和棉布生产相当发达,棉纱尤有盛名,当时民谣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赞语”。[3]681-682
清王韬《兴利》:“织纴必以机器为先,事半而功倍,功捷异常,而其利无穷”,说的是机器设备对纺织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说到纺织技术的进步,就不能不提到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对纺织工具和技术改革的推动作用,《南村辍耕录》中有:“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4]记载了黄道婆在擀、弹、纺、织等方面改进纺织工具、错纱配、综线挈花,减少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并传播、普惠于民间百姓的功绩。明清时期民间木版年画《女十忙》,表现的是棉纺织工具和技术改进之后,农家妇女纺纱、织布的各个步骤,是民间棉纺织业发展兴旺的见证。
各地《女十忙》图描绘的程序大同小异,各有所表。一般农家妇女纺纱织布大致要经过轧棉、弹花、
搓棉条、纺纱、拐线、浆纱、缕线、络线、整经、作综、闯杼、掏综、栓布、织布等70多道工序。在《女十忙》年画中,大都表现了最主要的8-10道工序,从轧棉到织布整个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各道工序具有各自的功能。
如民间轧花机,又称赶车、净棉机、搅车、擀棉机等,是指一种专门用于轧棉去籽的机器。脚踏轧车
是一人右手转曲柄,同时右足踩踏板,左手续棉花,这样能将棉花中棉籽和棉纤维分离开来,让棉纤维保持平整干净,比古老的手剖去籽方法效率高,便于后期加工。《农政全书》记载:“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3]686《女十忙》中所描绘的搅车,由以往的两、三人操作,简化为单人操作,作为家庭使用,有其实用和易操作的特点,所以在民间非常普及。
木棉弹弓,又称弹棉,是将棉花弹松除杂的一道工序。《农政全书》记载:“以木为弓,蜡丝为弦”,是在元代竹弓绳弦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用弹椎敲击四尺多长、装有绳弦的大弹弓,棉纤维在不断敲击弹弓所产生的振动下,逐渐蓬松、柔顺洁净,提高了棉的开松效率,更便于纺纱。弹好的棉纤维还要经过搓棉条这道工序,又称搓股卷或搓花捻,是将去籽弹松的棉花纤维用约半尺长、小指粗细的木棒卷起并搓成均匀的棉条,待纺纱时使用。
纺车的作用是把棉条抽细拉长并旋转加捻成为纱线,为织布作准备。早期用纺锤纺纱,由于人手搓捻
锤杆的力度不同,所以纺出的纱线粗细不够均匀,速度也很慢,渐渐不能满足需求。手摇和脚踏等各式纺车便应运而生,成为民间纺织技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明代的纺车通常是三继纱锭,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织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农政全书》也记载:“纺车容三繀(锭子),今吴下犹用之,间有容四繀者,江西乐安至容五繀”。家庭所使用的多为手摇、脚踏或多锭的小型纺车,至今我们还能够在偏远的山乡地区看到这种实用而简朴的纺纱工具。
纺好的棉纱要织布,中间还需几道工序。如为了提高纱线的韧性和挺括感,在织布时不易出毛和断线,要用面粉和水打成的糨糊揉到纱线中去,均匀的将纱线充分浸透。浆好的纱线拧干、抻开后挂在通风的地方自然晾干,为制作经线和织布做好准备。然后将纱线牵引在一起,确定所要织成布的长短和宽窄,这个环节称为缕纱或牵机。接下来将牵好的纱线缠绕在机轴上并梳理均匀,称为整经。
织布用的纺机,是将整理好的纱线织成布匹的工具,古时有手提综开口的原始腰机、脚踏提综开口的踏板织机等。踏板织机的工作程序是,织女的双脚协调踩踏板,双手投梭、接梭,
使纬纱与经纱交替交织,图2 根据清中叶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女十忙》分解从轧花到织布的部分工序
162 “女织”完美的图像诠释——传统木版年画《女十忙》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63
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20_06循环往复投梭拉扣,关键在于手脚协调配合,方能完成织布的整个过程。
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纺织技术,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使用、总结和改进而成的,为的是使纺纱织布的过程更加合理、快捷,织出的布匹更加经久耐用。
三、《女十忙》年画中表现的手工纺纱织布技艺及布品之美
男耕女织传承方式中的手工技艺,历经岁月磨砺和积淀,所纺织出的布匹从最初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到之后对美感的精神追求中,逐步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形成了丰富的种类,手工技术也逐渐提升和完善。《女十忙》画面里表现的女性纺织过程,是农业家庭纺织生产的典型代表。农家妇女纺纱织布的技艺,在口传身教、耳濡目染中熟能生巧、愈加成熟。不同地区棉纺织基本工具材料和织造方法大致相同,纺织出来的织物有着各自的特,主要品种有平纹布、斜纹布、织布等数十种。据史料记载,自明代以后,各地的棉纺织品不仅产量大,品种也很多,仅“松江生产的棉织品有标布、扣布、稀
布、荣斑布、中机、小布、三梭布、龙墩布、云布、飞花布、浆纱布等……松江棉布中极细者为飞花布,亦称丁娘子布,也是非常著名的”。除此之外,还生产质量精良的棉布品种“如苏州的药斑布、刮白布、官机布、棋花布、斜纹布,以及紫花布、鄢陵布、咸宁大布等”。[3]683这些布料多用于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衣服饰物、室内帘幔、床单被褥以及包袱布等。大多土布都具有质地粗犷、厚薄适中和牢固耐用的特点,织布是将纱线染后再进行织造,因此面料的外观更加丰富美观。
《女十忙》年画中描绘的纺纱织布工序中,先是轧花、弹花、搓棉条和纺纱,农家手工自纺的棉纱多用当地种植的棉花,虽然经过加工的棉纱中仍会夹带一点自然的杂质,手纺纱线条也不十分均匀,纺出的纱线有时还会存在纱结,但织出的土布布面质感良好,在粗放中呈现出自然的美感和朴实的韵味。
织土布是利用染的纱线、用古老的手工技艺
织造而成。妇女们利用染纱线的彩度变化和组织变化进行错纱、配(将经纱线按不同的配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安排好纬线的投梭顺序)、综线絜花(通过提起经过组织编排好的地综和花综来完成织物的纹样)[5]等有规律的提花织造,使织出的棉布呈现出各种花纹肌理,产生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形成有规律的斜纹、条纹、格纹、回纹、菱纹以及各种点、线等几何图案,丰富而有变化。工具和技术的改进,使得棉纺织技艺和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织出的棉布也更加美观大方、丰富实用。制作成的衣服、裙装、床单、床围以及窗幔门帘等,大大地丰富了百姓日常生活所用。
四、结语
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有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和耕织技术专业化发展,在民众的心里根深蒂固,并以图像形式在民众普遍喜爱的传统木版年画《男十忙》和《女十忙》中生动的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女十忙》年画的深入剖析,可以从中看到明清时期农家妇女日常纺纱织布的各个工序,以及织纴方法和不同纺织工具的形制、特点与改良,了解其手工纺纱织布技艺及布品之美。这些传承千年的纺织技艺,在木版年画《女十忙》中都被以图像的形式完整的记录下来,并广泛流传,深入民心。从木版年画《女十忙》中,我们也感受到民间年画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魅力。
图片来源:
图1 潘耀昌主编. 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第718-719页.
图2 根据清中叶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女十忙》分解从轧花到织布的部分工序,张彤,耿默编著. 《中国古代美术经典图式 民间吉祥艺术卷》.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第64、66页.图3 作者拍摄参考文献:
[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 王启才,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433
[2][战国]商鞅等.商君书[M]. 章诗同,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57
[3]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明时期·上[G].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9.
[4][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李梦生,点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0
[5]李斌、李强、杨小明.黄道婆“错纱配综线絜花”技术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2012.04:9-13.
(责任编辑:梁 田)
图3 手工织造的平纹棉布和各种错纱配、综线挈花棉布(松江土布、南通土布和山东土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