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原文:复印教材粘贴(包括课下注释)
字词:留空上课总结
(以下内容抄写整理在笔记上)
选自《陶渊明全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写作背景:东晋末年,社会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向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交杂。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于是,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起来。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来往往的人们耕田种地,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显得十分快乐满足。
桃源人看见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的事情,他们听后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也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到了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去,寻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说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文中出现的成语:
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无人问津:没有人再来尝试做某事或过问某事。
3、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4、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起来,比喻突然领悟了某种道理。
理解默写:
1、写桃林美景的句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表现桃源人厌恶战争(进入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6、表现桃源人希望继续生活在桃花源的句子: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8、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10、写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答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 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理想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桃源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是与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和平安宁,这种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战争
的愿望,也是对现实的批判。
3、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它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想。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
源)
5、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境界?
对战争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亦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会说什么?
①社会的动乱、黑暗②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③人民生活的黑暗
8、听了渔人的介绍,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他们感叹什么?
为桃源外的黑暗动乱而叹惋,为桃源外人民生活的苦难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①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
②暗示桃源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埋下伏笔。
10、一段写桃林之美有何作用?
这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渲染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美好做铺垫。
舜发于畎亩之中
原文:复印教材粘贴(包括课下注释)
字词:留空上课总结
(以下内容抄写整理在笔记上)
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
译文:
舜从田地间耕种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资财缺乏,深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通过这样的途径用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们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窘迫,思虑阻塞不通,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反映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仕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入侵的威胁,国家往往遭到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困苦祸患能激励人奋进,安逸享乐能使人沉沦。
理解默写:
1、表明论点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孟子认为国恒亡的原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文中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问答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章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方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本文中心论点的意思:
困苦祸患能激励人奋进,安逸享乐能使人沉沦。
3、作者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需要: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
4、课文论述了哪两方面的问题?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5、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难的益处。
6、最后一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提出论点。
7、一段列举的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出身卑微或身处逆境,经历艰苦的磨炼终成大业,这一段为中心论点的“生于忧患”提供
了事实论据,暗示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8、二段文字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9、二段阐述了什么?
要成就大业,必先经受磨炼的道理。阐述在思想上经受磨炼的是“苦其心志”生活上“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小石潭记
原文:复印教材粘贴(包括课下注释)
字词:留空上课总结
(以下内容抄写整理在笔记上)
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声,好象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发出的清脆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到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以整块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又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
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桃花源记原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倒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往很快,好象和游人一起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游动那样曲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他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悲哀幽凉。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就留,就题字离去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段意:
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全貌。
二段:描写潭水和游鱼。
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溪岸的形状。
四段: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五段:记下同游的人。
理解默写:
1、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发现并到小石潭的经过的句子: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描写小石潭的特点的句子: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侧面写水清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写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写鱼静态的句子: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7、写溪流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凉心情的句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问答题:
1、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试探→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
2、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用怎样?
景物: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作用:写出小潭发现经过,点明小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后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一段写景用了什么手法?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手法。
4、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手法?作用?
①潭水和游鱼。
②特写镜头的手法。
③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5、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抓住了什么特点?
溪身(水)曲折蜿蜒,溪岸参差不齐。
6、四段描写小石潭怎样的气氛?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处境,谈谈对此段的理解。
①幽深、凄凉
②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心情压抑痛苦,作者触景生情,看见小石
潭环境清幽气氛凄凉,便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写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句子表达自己内心挥之不去的郁闷和痛苦。
7、文章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优美静谧,表达了作者贬官以后的失意孤凄之情。
8、为了开发旅游业,当地要开发小石潭景点,请概括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面竹树环合,环境清幽。是一个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在这里写下千古传诵的《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而闻名遐迩。
【理解背诵】
1柳宗元的《小石谭记》中,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我”发现并到小石潭的经过是: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点明小石潭的石的特征的句子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
4写鱼的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6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写溪流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