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桃花源记原文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所以”。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理应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即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