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0-12-10作者简介:赵于帛(1992-),女,安徽省阜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设计学研究。
2021年第1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21
(总1
33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33
浅谈2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市4
00715) 摘 要: 女性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20年代的中国女装成为诠释中国女性在传统和现代交织下萌生对着装自由的追求。通过文献研究、图像整理、实物考证的方法,从女装的风格、
形制和图案三方面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装中呈现出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无性别风格、女装形制的简约化和女装纹样几何化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装中女性主义风格的主要表现,以此对国内服饰形象中的女性主义元素演变做理论补充。
关键词: 女性主义;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装;表现特点
中图分类号:
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21)01—0038—03 女性主义在服装研究中占据重要一隅,其主题在设计创作领域已经探讨多次。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就其在服装上表露的女性主义有不同形式。然而,现有理论在服装造型的研究上多探讨西方女装,
对国内女装的分析较少,尤其对国内20世纪20年代的研究和文献整理相对缺失。2
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是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萌芽阶段。以女性主义为理论基础,简要论述女性主义的概念,梳理20世纪20年代国内女装的发展背景,结合实例重点罗列出2
0年代中国女装中女性主义风格的主要表现特点。2
0年代女装的演进除了暗含着文化符号外,
更是塑造20年代中国女性立体形象的一部分。
一、女性主义及其在女装中的精神内涵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由西方三次女权运动演化而来,也常被译为女权主义,代表早期女性主义
运动对法律权力的主张。张怡菲认为,女性主义并不等同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相比女权主义,少了很多浓厚的政治彩;并定义女性主义就是女性为了消除两性不平等和压迫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论以及
所产生的社会运动〔1〕
。谢路路认为女性主义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主张男女平等,结束性别争议,结束性别剥削和压迫,促进性别阶层的平等,消
除对女性体在经济、政治与社会上的歧视〔2〕。女性对于自己外在变化的顺应度和容许度高,这带来
的不仅仅是外形上的苛责,其背后也暗含着某种顺
从与敏感〔3〕
。服装对于女性来说从一定程度上反
应出着装者内心关注和思考的主题。女性对于服装
的自主选择映射出女性开始自主思考,从内心出发,由内而外地去打破一些已有的服装模式。
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装发展背景中国近代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战争的
失败、改革的不成、国衰的命运,使身体的改造成为了社会变革关注的重要内容
〔4〕
。近代中国的女性
解放运动最早产生于太平天国时期,以男女平权为
追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达到高潮〔5〕
。
20世纪初年,知识分子鼓励打破原有只知“涂抹脂粉,炫耀衣饰”的现状,做“有学问的文明女
子”
,并且还要将国家民族的存亡绝续与自身的命运紧密关联起来:“吾知今后中华非须眉之中华,而
巾帼之中华也。
”构建“国民之母”“女国民”的新形象,成为现代的“女国民”。所以,女装在近代被女
革命家、女性知识分子视为由文弱转变勇武、由贞
静转变侠烈的新女性的思想外化〔6〕。
1915年,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陈独秀指出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里的“人‘尤指'庶人’
和‘女人’,肯定了女子的社会地位,倡导男女平权,即男女应拥有平等的权利”
。这里的权利包含身体自主权、受教育权、工作权以及财产权。身体自主权即指女人可以自由支配自
己的身体,可以尽情美化
自己的外表,完全不受过去封建礼制的约束〔7〕
。新文化运动浪潮中也涌现出许多妇女解放理论,民国时期如北大等高等教育学校也开始招收女性,我国的女子教育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另外,《申报》
《妇女杂志》《良友》等报刊积极倡导西方新思想、新潮流,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分享新的生活方式、服装、服饰等。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商业广告和西洋的服装剪裁技术陆续登陆上海,延伸了民国女子对自己身体的想象,大大影响了她们的审美取向。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村及都市生活转型,随着各种社会角的增加及其日益明显的区分,传统女装不再适应20年代女性的心理需求。服装的新风尚与“西风东渐”带来的新思潮交织着,探索以服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出路。服装与自我之间的适切性是一种多向度的建构〔8〕。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社会语言和符号,服装传递出切实真诚的信息。女装中的女性主义传递出女性对于身体的态度,作为与人的情感连接,不确定性带动全新的设计元素应运而生。
三、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装中女性主义的表现特点
(一)无性别风格
民国初,“三绺梳头,两截穿衣”已不再适合民国女子的精神追求。20世纪初开始流行倒大袖,与穿套式大裙摆、长至足踝或小腿部的黑裙配套穿着。20年代,在留洋和教会女学生的引领下,短袄长裙的“文明新装”陆续登陆各阶层女性衣橱。
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旗袍,而后逐渐风靡;女学生仍是旗袍流行的先锋。二十年代的旗袍宽肥,不开衩,袖口平而大,无腰身,长可盖住脚踝,是男女无别的,“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9〕,无任何情欲的暗示。在此之前,“一件式”通体模式主要通行于汉人男性或北方少数民族人中,同时也是西方女装的典型式样。三十年代才诞生颠覆汉人女性传统着装模式的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张爱玲认为,1921年,新政权下的民国汉女偏爱旗袍是民国女子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下,追求男女平权之说,排斥女性化风格的表现〔10〕。
1928年,作为中国现代女子思想教育的主要教育家,吴贻芳慢慢弱化了金陵女子大学在女子教育中的宗教彩,逐步将女子教育的重心转移到知识和人格培养上〔11〕。一袭长袍相比袄裤两件套穿脱更为方便,女子为了“性别平权”蓄意要模仿男子。学者赤桦认为,正是因为这些男女莫辨的特征,20世纪20年代的女装才成为汉女争平权的第一件宣言式的新装。可以说,无性别风格的女装表露出女性对女性主义元素的思想和态度。
1925年左右,整体风格朴素、简洁的改良旗袍进入大众视野,宽松的外轮廓、下摆和袖口,有着
去装饰、无雕琢等强调现代化和功能性的特点,一般仅做简单的边饰。1931年《循环》杂志刊文《评长旗袍》,也有“短小轻便,便于做事;式样新颖,有活泼的精神;击破封建制度思想,能充分表现人体美”〔12〕的时评。
(二)女装形制的简约化
此前的衣裳制度,规制着女性的衣衫行事。裙装占据着中国女装历史的重要篇幅。女人穿裙,是汉文化的礼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出门时袴上罩的裙子的细褶行动时只许轻微摇颤,严格地“考验”着女性的仪态。新娘裙甚至在裙腰处系铃,只允许有隐约声响。裙子是民国早期城市女子的固定装束。
1920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摺(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13〕。此外,辛亥革命后,繁缛的袍服被旗人抛弃,原先的旗女之袍需内着长裤。20年代“文明新装”的下裙为穿套式,裙腰开衩,有系带。但还是上衣下裳的形式,仍然能暗含着传统规制下女子着装的沿袭。进入20年代以来,女子裙摆的线条追求自由、飘逸。名媛唐瑛在杂志上宣传大气飘逸的女装款式,女装辅以女性新风格的自信气场。裙装的下摆也不断提高,1929年民国女性旗袍的下摆从最开始的脚面处提至膝盖,露出了腿部曲线和撩拨的脚踝。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前期的玻璃丝袜长及大腿,从丝袜的长度、透明度和工艺精细程度也可以推测20年代女装裙摆的开放程度和宽松裙摆的受欢迎程度。
(三)女装纹样几何化
衣裳形制关乎社会秩序和国家大事,国人三千多年前的服饰观念就有这样的哲理,把对天地的迷信巧妙的设计“缝纫”进了服饰。牡丹纹、兰花纹、万字纹、龙凤纹等一直是女装中常见的传统纹样。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女装面料款式的更替,机织纺织品和印染技术引领服装面料向多样性、现代性发展。在西式审美影响下产生了如玫瑰纹、火腿纹等新式纹样,其中诞生的条纹、格纹等几何化纹样逐渐在女性中时髦。直到30年代,女装中的几何纹样有单独构图,有组合、变形,几何化图案的造型丰富,几何纹样已十分成熟。女装中的几何纹样由整齐单一到错落有致,设计灵活,反映出20年代中国女性“身体”在社会流行中的自由、活跃。“女性力量”多伴随着一股叛逆风潮活跃在大众视野,简约直接的几何纹样与城市主流文化形成更新化的女性形象,是柔美与硬朗的新平衡。
把明艳华贵的唐朝女装排除在外,中国传统女装在款式上长期对“性”有着抑制。女性身份的缺席与身体长时间处于被隐匿的状态促成了女性在公中国女装牌子
共领域中的身份感缺失。中国女装中女性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总的看来,女性主义元素得到极大的丰富,女性主义特有的符号语言会不断更迭演进,展现女性自我锋利和风采。女装中的女性主义元素意味着女性充分解放自身,有权自己选择,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凌驾于服装之外的精神思想透过几何的凌厉、无性别风格、形制简约化这些细节打破了性别程式化的束缚,
便于接受新思想的同时,完成新社会形象的转变,带动了中国女性的多重独立。20年代中国女装中的女性主义体现了女性对着装的觉醒,以性别为基点,中国女装设计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怡菲.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2〕谢路路.关于女性主义影响下的现代女装设计的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3〕宋爽.身体的“宽容度”[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9.〔4〕王雅娟.权力话语下的身体规训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3.
〔5〕赵小波.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研究(1921-1949)[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6〕赵晓华.清末民初的女着男装现象[J].求索,2014(12):158-161.
〔7〕刘梦醒.平等观下的民国服制法令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
〔8〕(美)SusanB.Kaiser.服装社会心理学[M].李宏伟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73.
〔9〕张爱玲.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58,62.
〔10〕赤桦.衣不蔽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8.
〔11〕李渊.中国现代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7.
〔12〕伊凡.评长旗袍[J].循环,1931(6):107.
〔13〕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1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