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沉睡3000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 考古发现    B. 史料记载    C. 文学作品    D. 神话传说
2.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现象中,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有(  )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石器
⑤城市的出现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3.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等级制    D. 郡县制
4.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 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5.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 打制石器    B. 原始陶器    C. 青铜铸造    D. 瓷器烧制
6.  语文成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春秋战国时期是成语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四组成语中都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
A. 围魏救赵闻鸡起舞    B. 立木取信问鼎中原    C. 朝秦暮楚三顾茅庐    D. 卧薪尝胆三足鼎立
7.  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图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西周、春秋    B. 春秋、战国    C. 西周、东周    D. 东周、战国
8.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爆发在(  )
A. 公元前三世纪初    B. 公元前三世纪末    C. 公元前二世纪初    D. 公元前二世纪末
9.  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
A. 商品买卖发达    B. 文化交融密切    C. 人员往来频繁    D. 丧葬文化相同
10.  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
A. 《论语》    B. 《资治通鉴》    C. 《史记》    D. 《伤寒杂病论》
11.  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关键词:夏商周的更替动荡的春秋时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发展和社会变化
12.  《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 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 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 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13.  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 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 推恩令的实行
C. 君主的腐朽统治    D. 民族矛盾激化
14.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以下列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南方已成为经济重心
C.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 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5.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少数民族的开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16.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       ,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17.  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朝开始。
18.  为了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其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9.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       的政策。到汉文帝、汉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这一时期被称为      
20.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       ,其代表作       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
21.  “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
篇目一:制度讨论
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②”,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③。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①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
②雠(chóu)同“仇”,仇雠:仇敌。
③制:控制,制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和秦朝在地方分别实行的是什么制度,秦朝的这一地方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篇目二:史料实证
(2) 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能从图2文物的出土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篇目三:汉承秦制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
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 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补充完整。
类别
措施
结果
政治
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      
文化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      
思想
接受董仲舒“       ,尊崇儒术”的建议
(4) 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22.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秦汉时期我国的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魏主下诏: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四: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方式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东汉初为巩固统治,对北方少数采取了什么措施?
(3) 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中反映的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材料四的图片中反映了民族间经济交往的有       (只填序号),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有 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只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