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线索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考纲清单]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
②宗教: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2)地位
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之后成为主流。
精微点拨孔子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责任和义务,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2.老子
(1)主张
①哲学:“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倡导“无为而治”。
(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精微点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孟子
(1)提出“仁政”学说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
为“亚圣”
荀子(1)“制天命而用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
(2)主张“性恶论”
(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
施
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道家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
人“不相胜”
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
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
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
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
理论基础
辨析比较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3.意义
(1)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3)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1.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主要是因为儒家学派在当时影响太小,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家学派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墨家并称为“显学”。孔子四处碰壁主要是因为其思想在当时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3.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相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4.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考点一“国学初露”——先秦儒学的形成
[概念解读]——先秦儒学的相关概念
1.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
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2.礼和礼治
“礼”是指周礼,是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
“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
[获取材料信息]——孔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
《孔子讲学图》
信息获取:
(1)《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
(2)体现了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连线高考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2019·海南卷,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点拨据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道德而不是社会等级,排除A项;材料是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认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追求富裕,排除D项。
答案 B
[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孟子的民本思想
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要求:据材料说明孟子的思想具有民本彩。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