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考试试题(卷)
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高一 历史
命题人:贺光明 校对人:靳迎、王小山、王沅
第一卷(客观题)
1、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
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2.《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3.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B.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一措施
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 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6.有学者指出,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B.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
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 D.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7.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 D.防范官员的腐败
8.唐代设立政事堂,其成员除了三省长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二品”“参知政事”的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这体现了唐代
C.宰相制是集体领导制 D.权臣专横使君权旁落
9.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
10.“漕粮”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清运京师的税粮。宋代把当时的漕粮支出分为三份,“两分在军旅,一分在冗粮”。这客观上反映出宋代
A.中央集权加强存在局限 B.中央政府统治积贫积弱
C.经济重心移至东南沿海 D.经济发展呈现失衡状态
11.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把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13.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5.明朝中央的正式司法机关有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审判专属刑部,大理寺专管复核,两者都须接受都察院的监督。凡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三个部门组成“三法司”,进行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反映出明朝
A.司法权力由皇帝直接控制 B.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C.司法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D.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16.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7.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