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
2023年高三历史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一)
(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2.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
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3.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准确呈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       
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4.1394年,明太祖下令“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收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明太祖此举源于(  )
A国家安全面临新的威胁            B社会经济出现新的元素
C治国理念发生根本转变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5.轮船招商局每年结账之后,一般会将“各船生意盈亏、官商存欠各软、添暨折旧各账”,虽请北、南洋通商大臣查考,并咨送江、津两海关备核,同时分存上海、天津等局,以股东就近查览,再登诸《申报》等,“供远省有股诸公博采。”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B消除了洋务企业弊端
C突破了“器物"层面局限            D保证了企业利润增长
6.1927年3月,全国农会会员已达到500万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广大农民在乡间推倒地主政权,解除地主武装,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这一局面的出现(  )
A为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埋下隐患     
B表明革命根据地众基础雄厚
C顺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D得益于土地革命开展的推动
7.1949年4月,刘少奇到天津调查研究,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提出“四面八方”思想:“必须切实组织对外贸易”“必须切实迅速通畅城乡关系,物畅其流”“必须贯彻公私兼顾的政策”“必须贯彻劳资两利的政策”。这一思想(  )
A有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
8.1986年,深圳出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试验条例,决定在六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截至1988年底,全国已有股份制企业6000家,股份集资额60多亿元。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深入
C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9.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下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  )
地区
斯芬克斯形象
古埃及
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
亚述、波斯
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
希腊
雌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B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
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      D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
10.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完整
11.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政治开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但到了16世纪后期,佛罗伦萨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动乱,银行倒闭,国际贸易停滞,艺术中心地位逐渐丧失,佛罗伦萨渐渐淡出世界中心舞台。这一变化(  )
A凸显了地理位置的决定作用       
B根源于其生产方式的落后
C反映了其资本主义萌芽消亡       
D折射了欧洲贸易格局转变
12.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传入德国以后,既不像英国一样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造成德国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尚未波及到德国         
B罗马教廷对德国长期盘剥
C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现实状况       
D德意志浓厚的专制主义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325分,第1415分,第151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中国未来记》,他设想的“新中国”,曰“大中华民主国”,第一任总统罗在田为光绪皇帝。“新中国”采用立宪政体,前期为君主立宪国,到光绪让权时转为民主共和国,“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必不轻用急激剧烈手段”。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二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10月,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0年1月,指出:“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
1948年12月,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
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和邹容对于“新中国”的设想有何不同?20世纪初,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赋予“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3世纪中后期,蒙古军队占领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1259年,大蒙古国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叔尼古拉兄弟,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历时四
年险阻,于1275年到达元大都。他的足迹远至云南、四川西部的金齿、福建的福州、泉州等地。1291年初,跟随阔阔真公主下嫁伊尔汗阿鲁浑的使团,从泉州经海道返回他的故乡威尼斯。他的游记使许多欧洲人为东方的富庶、文化的昌盛而倾倒。纽伦堡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参考《马可·波罗游记》等资料制作了欧洲中世纪第一只地球仪。
——摘编自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西欧各国,特别是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英吉利等新兴国家寻求从欧洲直航印度、中国的航路。1498年,葡萄牙瓦斯科·达伽马率领的一支四艘船组成的舰队,绕过南非好望角首航印度卡里库特。接着,西班牙哥伦布开辟了北美航线,麦哲伦和他的同伴在1522年完成了环球一周的航行。此外,西欧人还探寻南半球,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这些远洋探索活动被欧洲人统称为“地理大发现”。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可·波罗旅行及其游记对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
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欧洲人把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洋探索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5分)
(3)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蒙古西征和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4分)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了进行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将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外交等社会生活领域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的活动。舆论动员作为战前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关注。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舆论引导、心理影响和法理争夺,使己方“师出有名”,获得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合法性,并进行最广泛的战前动员,凝聚军心民意,鼓舞部队士气,调动军民参战、
支战的热情,创造国内同仇敌忾的氛围;同时揭露和攻击敌方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支援,创造有利于己方军事斗争的国际环境。
——摘录自曾凡解 陈金琳《战前舆论动员略论》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某国领袖的身份,发表战前动员讲话。(要求:明确表明身份,中心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不超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