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
时 间 | 土著人口 | 白种人口 | 黑种人口 | 合 计 |
1700 | 75.0 | 22.3 | 2.7 | 100.0 |
1820 | 32.5 | 788.4 | 177.2 | 998.0 |
1860 | 16.0 | 2724.0 | 400.0 | 3140.0 |
A.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和奴隶贸易的进行致使黑种人口剧增
B.对现代文明的不适应,导致土著人口骤减
C.欧洲移民源源而来,导致黑人种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D.赋税政策调整和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使人口总数大幅度上升
2.1887年汉口的一份商务报告说;“针的进口数量也有大量的增加。我听说现在几乎没有人再使用土针了,英国针、美国针、德国针一起出现在市场上。”这反映
A.资本输出加剧了传统手工业衰退 B.民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3.(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
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材料的做法
4.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体现西周
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
C.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 D.疆域扩大的迫切性
5.研究18世纪中国物价、人口膨胀这些重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会碰到一个十分荒谬的现象: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却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这种现象反映了
A.通货膨胀导致了王朝衰落 B.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物价飞涨
C.统治阶级拒绝经济改革 D.统治者重视统治稳定
6.王培华认为,政治家讲正统 ,体现了政治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 ,促使有作为的政治家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史学家讲正统 ,体现了史学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 ,促使史家不断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 ,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这里的正统论的实质是
A.思想的大一统 B.君主专制的确立
C.郡县制的实现 D.农耕经济表现
7.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国家﹣民间精英﹣民众”三层社会结构变为“国家一民众”二层结构。二层结构
A.是消灭剥削阶级必然要求 B.保障了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C.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便利了民众参与经济建设
8.如图为朱熹所著《小学集注》《童蒙须知》等读本的页面。这种重在规范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读本自元朝起成为蒙学教材,一直延续到近代。这表明朱熹( )
A.开始以儒家伦常为教育内容 B.推进了儒学的普及和通俗化
C.注重“知行合一”开启民智 D.顺应了儒学复兴的发展趋势
9.唐高祖李渊为笼络前来归降的隋朝官吏,“割置州县以宠禄之”,自此“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合并州县的同时,又设置了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准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以监察地方。唐太宗此举
A.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 B.意图在于控制江南各地
C.易于造成地方办事低效 D.起到了革新政治的作用
10.东汉的士大夫领袖常常“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居高临下,居于道德世界价值裁判者地位: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则方正平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变化反映
A.士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B.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
C.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 D.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11.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
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
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
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
12.苏联解体后,美国改变了之前相对克制的中东战略,除继续扶持以列以制衡阿拉伯国家外,也积极采取措施插手中东事务,宣传和输出美国模式。对此可以用来说明
A.美国放弃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
B.多极化形成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C.美国插手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D.两极格局瓦解加剧中东紧张局势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材料一:我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由陈望道翻译。新中国成立前,陈望道译本在全国共发现17种版本。
《共产党宣言》译介版本部分刊布情况
著者 | 译者 | 出版发行 | 出版日期、版次 | 备注 |
马格斯安格尔斯 | 陈望道 | 杜会主义研究社(上海) | 1920年8月出版 | |
马格斯安格尔斯 | 陈望道 | 杜会主义研究社(上海) | 1924年9月第三版 | 56页印 “总理遗嘱” |
马克思昂格士 | 陈望道 | 党化设(汉口) | 1927年1月分售处全国各省各大书店 | 封面印“苏俄政策” |
——摘编自陈红娟《版本源流和底本甄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文本考辨》
材料二:在1936年对斯诺谈话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两本是)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摘自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译介版本刊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望道译介的《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14.(20分) 材料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在位期间,仁宗倡导以仁政治国,从停止采买入手。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政治上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并要求阁员在他对重要事务作出决定前在密封的奏章中提出意见或建议,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接着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瑜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他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外交上让精干的军事将领守卫北方诸前哨以防东蒙古人的入侵,继续保持与中亚和南洋各国的纳贡关系。明仁宗将明朝由开创转向守成,
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仁宗的改革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仁宗改革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答案解析】
早期对外殖民扩张中的三角贸易把黑人奴隶大量的运往美洲,导致黑种人口增加,故A项正确;欧洲移民的迫害,使得土著人口骤减,B项错误;欧洲移民主要是白种人,C项错误;人口大幅度上升是因为地广人稀,大量移民涌入,D项错误。
2、B
【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针的进口数量也有大量的增加。我听说现在几乎没有人再使用土针了,英国针、美国针、德国针一起出现在市场上”并结合中国史实来看,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农村百姓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了。B正确;1895年列强进入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的阶段,A排除;几乎没有人再使用土针了不代表没有人用,不能说旧式土针退出了家庭手工纺织业,C排除;控制了中国日用品市场的说法过于绝对,D排除。故选B。
3、C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B选项排除。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
4、A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中“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可知当时国土广阔,仅靠中央政府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因此周采用了分封制,故选A;材料讲是周取代商朝以后实行什么样的统治政策,BD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大一统,C错误。
5、D
【答案解析】
由“一方面长期温和的通货膨胀的积累效应严重地削弱了国家的财力,使国计民生和吏治遭遇空前困扰;另一方面朝廷明知症结所在……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可知,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以权宜之计苟且敷衍,故D正确;A、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