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便人类能够持续地予以利用的科学。
狭义的岛屿:指海洋、江河或湖泊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或/和土壤构成的、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部分。
广义的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呈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词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ecological island)。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是一门比较新的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岛屿上生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岛屿的大小与岛屿动植物落的形成、生物的演化以及生物族的灭绝的关系等。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栖息地异质性假说(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
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
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Random sampling hypothesis):
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样本效应: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论其面积大小,实际上都仅仅代表了陆地上某种景观的一个部分而非其整体,换言之,自然保护区是某种生境的一个样本。
短期岛屿化效应:随着周围生境改作农用或者以其他形式被人类利用,适宜这些物种生存的邻近生境随之消失,其结果导致那些对邻近生境有所依赖的的物种会立即消失。保护区的这种效应,称为短期岛屿化效应。
长期岛屿化效应:随着自然区域日益变成岛屿状以及种源地日益变的稀少和遥远,迁入率会随之而减少,迁入—绝灭的平衡被打破。经过一个较长时期,即使在一个较大的保护区内,由于迁入率的下降也会导致一些物种的绝灭,直到迁入和绝灭再次达到平衡。这种因迁入—绝灭的平衡被打破而导致物种丧失的现象称为长期岛屿化效应。
遗传漂变: 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体(尤其是在小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亦称为随机遗传漂变。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的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改变体的遗传结构。
奠基者效应: 奠基者效应是遗传漂变的一个特例,指仅由少数个体建立并发展种时,这些少数个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能完全反映其源种的遗传信息,而导致由此发展起来的新种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现象。最小可存活种:最小可存活种(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简称MVP),指的是一个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环境冲击而继续存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最小生物种。
灭绝的各个层次含义:
灭绝——当一个物种不再有活着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时,即被认为灭绝了。
野外灭绝——如果一个物种仅有的个体在圈养或其他人类控制的条件下存活,即称为野外灭绝。
地方灭绝——若一个物种在其曾经生活过的某个地方再也没有被发现,但在世界其它地方仍有发现,即被认为是地方灭绝。
生态灭绝——如果一个物种虽然存在,但其数量已减少到对同一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则被称为生态灭绝。
生境破碎: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一块大的、连续的生境不但面积减小,而且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个片断的过程。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Allee效应:许多广为分散生活的动物种, 如熊和鲸,一旦其种密度低于一定数值, 它们就不能到配偶, 这就是已知的Allee效应。
灭绝旋涡:种变得越小,越容易受统计变化、环境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影响,这些因素又使种数量更加减少并驱使种走向灭绝。小种衰退直至灭绝的这种趋势已被拟为一种旋涡效应(vortex effect)。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以及由这些生物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就是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有机体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
的总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的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是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迁地保护:ex situ/off site conservation 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就地保护:
近亲繁殖(Inbreeding):指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个体互配繁殖、生育后代的现象。
近交衰退:近交导致个体的遗传杂合性下降,产生近交衰退,表现为存活率和繁殖力下降。
印痕:刚出生的个体在行为上容易受到亲密接触的另一个个体的影响,产生追随模仿这一个体的行为,这一行为模式成为印痕。
湿地:wetland,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最大持续产量:最大持续产量(MSY)是指对种的发展不会产生危害的最大可收获量。其理论基础是种增长的Logistic模型。
最优持续产量:如果能根据长期的最大的经济效益来确定某种生物资源的生产量,那么这个产量就称为最优持续产量。
简答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灭绝
2、进化的潜能:种生存力分析(PV A)
3、落和生态系统
4、生境的恢复
5、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
6、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资源的价值:
1、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2、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物种—面积关系:
1、现象:Darlington在对西印度岛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研究中发现,在这些岛屿范围内,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2、物种—面积关系曲线: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
S=CA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邻近生境的作用:
1、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
2、为一些濒危种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岛屿生物落的影响因素:
面积的大小
地形的复杂与否
距离大陆块的远近
邻近地区生物的复杂性
生物种类的差异
外来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
自然选择的模式:使用价值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
分裂选择:指淘汰中间值而选择极端值的选择
小种的形成方式:
1)一些野生动植物种在某些生态因子的作用下数量锐减,最终形成了小的种。
2)通过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在原来种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新的种。
最小存活种的含义:?第三章ppt
1、最小可存活种(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简称MVP),指的是一个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环境冲击而继续存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最小生物种。
Shaffer(1981):最小生存种是任何生境中的任一物种的隔离种,即使是在可预见的种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0年。
定义的理解:
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最小可存活种的临界值
力求保护尽可能多的生物,而不应以此值为限
2、估算方法:
MVP的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