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在《赋税论》著作中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其中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体现了朴素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资本也同劳动和土地一样要参与分配,他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根本源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了“我的价值尺度是劳动量”的朴素劳动价值论,并阐明了“商品的价值量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的观点。
  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完整地提出了著名的生产三要素理论(即劳动、资本和上地创造物品的效用,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由此得出了以效用(人们从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为基础的价值论。到19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约翰·穆勒把价值论进一步演变为供求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他认为价值取决于供求、供求又受生产费用的支配,从此,生产费用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
接下来我将具体介绍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发展历史。
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对价值来源问题的不同认识。根据价值来源的不同认识,可以把价值论分为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持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有威廉·配第、斯图亚特、布阿吉尔贝尔、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和约翰·穆勒。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商品的价格分为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其中自然价格就是价值,他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价值量的大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除此之外,他甚至还认为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量来决定。另外,它还认识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他区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认为只有当与生产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才能表现为价值。
威廉·配第的价值理论相较于重商主义的价值理论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缺陷,如,他所说的自然价格是指商品的相对价值,而且还是一金属货币表现的相对价值,这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此外,他没有把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始终坚持,把生产金银的具体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并没有把生产价值的劳动从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中区别开,没有看到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与威廉·配第同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先驱詹姆斯·斯图亚特发展了威廉·佩第的劳动价值论,他清楚地区分了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弥补了威廉·佩第的价值理论的重大缺陷。
由于法国的经济曾经深受重商主义其害,导致法国的古典经济学很注重生产,相较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们更重视商品的物质内容。布阿吉尔贝尔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也坚持劳动价值论,但是同威廉·佩的劳动价值论有很大不同,他很重视商品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而不重视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由于他看到了交换的不可避免,所以他也涉及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问题。他认为交换必须等价交换,而他认为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商品的的交换价值。这实际上是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他的劳动价值论与配第的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于:配第是把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归结于生产金银的劳动,因而把交换价值的存在形式归结为金银,布阿吉尔贝尔则把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看成是另一个耗费同样劳动时间的商品,他贬低金银,而重视劳动,因而实际是把交换价值的存在形式归结为土地生产物。但是他与配第一样没有区分开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后便是亚当·斯密。他与其他人不同,他提出了两种价值论,即劳动价值论和三种收入价值论。关于劳动价值论,斯密从劳动分工出发来研究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认为,商品交换不过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的交换。因此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他在说明劳动价值论时提出了两个自相矛盾或对立的价值规定。商品价值由商品生产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存在,而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物品通常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与生产该物品所需(或耗费)的劳动量已不相等,出现了商品价值由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规定。另外斯密还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交换价值不由使用价值决定。但他的论述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第一、他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看着是价值一词的两重意义。而没有认识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这个范畴的两个因素。
第二、他认识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是正确的,比如水、钻石,他力图证明物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相干的。但他忽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明白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加以发展。他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他初步把价值同交换价值区分开了,他认为交换价值由两种含义,即: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李嘉图称其为“绝对价值”、“真实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在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是名副其实的交换价值,李嘉图称为“比较价值”。
其次,他分析了劳动量与商品价值量间的各种关系。他指出,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的劳动量成正比。在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大小要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与威廉·配第的思想相同。另外他把不同质的劳动还原为同一的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把复杂劳动看作倍加的简单劳动。此外他还认识到了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劳动,只不过他把最坏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作为社会必要劳动。
最后,他在考察价值形成过程中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他认识到商品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物化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并指出只有工人新加入的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机器等生产资料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也有其缺陷,即:利润的存在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和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西斯·蒙第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有:不是一切劳动耗费都能创造交换价值,只有为社会承认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必要劳动才能创造交换价值,并且他也初步克服了李嘉图把社会必要劳动量归结于最差劳动条件的错误,他也继承了李嘉图对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区分,同时更强调消费对决定价值量的重要性,他接触到了马克思所说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含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作了新的补充。 
其他的价值论主要有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论、供求决定论、效用价值论。
关于要素价值论,理查德·康替龙用土地和劳动来说明商品的内在价值,他认为“任何东西的内在价值都可以用它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的数量以及劳动的数量来度量。”他不仅包含了劳动还包含了土地,它实际上是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雏形。
理查德·康替龙以后萨伊在他的效用价值论中提到了生产要素论。他认为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共同创造了商品,创造了效用,而价值来源与物品的效用,那么价值也是有这三者共同协力和作用的结果。
关于生产费用论,亚当·斯密的三种收入价值论实质上是生产费用论,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他认为在资本已经积累、土地成为私有以后,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劳动的全部生产物也不再都属于劳动者,常常要与资本家和地主共分,他实际上又树立了一种价值规定或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另一尺度,即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取决于三种收入,从而脱离了劳动价值论,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费用论。
另外萨伊在他的效用价值论中也提到了生产费用论。他认为生产费用是价值的最低限度,生产费用由工资、利息、地租构成。
关于供求决定论,萨伊有他的观点,他认为供求变动决定价格变动。价格高低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强度是形成价格的基础。认为供给与需求都有一种相对强度,供求的相对强度的平衡,便是形成价格的基础。这就是说,供求相对强度也决定价值。
另外约翰·穆勒也涉及到了一些,他认为一个物品在市场上究竟能有多少交换价值取决于竞争,即取决于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他认为那些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
古画、古玩等,它们的价值取决于供求。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如工业品,它们的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而其市场价值是供求的结果。另外他还在说明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值时,也分析了供求均衡问题。认为“需求和供给,即需求量和供给量总会得到平衡。如果在某一时刻二者不平衡,竞争会使它们平衡,而实现平衡的方法就是调整价值。”他把他的价值理论归结为两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是说一件物品哟其暂时价值或市场价值,它取决于需求和供给。
关于效用价值论,萨伊在他的生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它是生产要素论、生产费用论、供求论、效用论的结合。他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基本观点:效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生产费用决定价值。
其中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论点是:价值由效用决定,由生产三要素生产,他所说的效用是指物品的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千差万别,难以比较,不能根据效用测定价值,于是反过来,他又讲物品的价值是测量效用的尺度,价格又是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
使用价值
 此外约翰·穆勒也涉及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他认为物品要有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效用和它的获得上存在的困难,并认为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如工业品,它们的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具体说来这种生产费用是工资加平均利润。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其单位生产费用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最不利条件下的生产费用,即劳动加上通常的利润。他把他的价值理论归结为两个层次,其中第二个层次就是物品有永久价值或自然价值,少数商品的自然价值取决于其稀少性,而大多数物品的紫檀价值则取决于它们的生产费用。 
以上便是我对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