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第一卷
第一章
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社会抽象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物品有不同的属性;同一物品也可能有多种属性,因而有多种使用价值。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交换价值
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的关系和比例。例如:一尺布=二斤米。商品之所以可以互相交换,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但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其它商品交换才能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力
有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与劳动生产率同义,指劳动者的劳动效果或能力。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生产力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前者指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后者指由劳动的社会条件所引起的劳动生产力,如由协作和分工所产生的生产力。
另一种情况是指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即人们控制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同的生产力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常用"社会劳动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不同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有多有少,商品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三个因素,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前者是指物的方面,主要是生产工具。后二者是指人的方面,是指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的紧张程度。
商品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从一方面看,要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种类的具体的生产活动,这些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把劳动的具体形式撇开,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看,都是人类一般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每个身体正常的普通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进行的劳动。简单劳动作为社会平均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量的计量单位,取决于一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但在一定时期内是一定的。复杂劳动在相同时间内会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多。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价值形式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商品有二重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使用价值形式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价值形式是商品的社会形式。在商品价值形式中,存在着价值表现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
是价值形式的两极。由于价值的性质决定了一个商品自身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只能通过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使其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从而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所以它称为相对价值形式。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麻布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上衣的使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形式。在这里,上衣则成为麻布价值表现的材料,起等价物作用,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表现形式中既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又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极。
相对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量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表现出来。相对价值量与实际价值量是有区别的。实际价值量由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相对价值量要通过两种商品的相互关系来表现,取决于两种商品中各自包含的价值量的比例。因此,它会随着两种商品各自包
含的价值量的变化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如果某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它的相对价值量可能变化。如果某种商品的价值量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量也可能不变。
商品拜物教
本来,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形式上是物和物相交换,实质上是价值与价值相衡量,是劳动和劳动相交换,是在物和物交换的形式下反映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社会性质看成物的自然属性;把本来是人手的产物、并受人支配的物,看成是物支配人,并对这种支配作用进
行崇拜。这种人和物的关系颠倒,形成物支配人的幻觉,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这就是说:人们被物支配人的幻觉所迷惑,把商品这种自然物当作神灵来崇拜。
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代名词。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各个人的劳动力被自觉地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按整个社会的统一计划分配到各个部门。每个人的具体劳动是直接作为联合体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联合体生产的产品是社会的产品,为全体成员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再生产;一部分作为消费资料,在成员中进行分配。
第三章
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即商品——货币,货币——商品,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每个商品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都与物物交换不同。物物交换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商品——货币——商品;物物交换受到个人和地方的限制,商品流通打破了这个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物物交换当事人比较容易控制,而商品流通使人们相互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地联结起来,当事人控制不了。物物交换没有货币做媒介,商品流通以货币做媒介,而且货币不会退出流通,它不断地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
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就是货币流通。因此,货币运动的单方面形式来源于商品运动的两方面形式,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商品本身的运动引起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
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商品流通过程需要多少货币量的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纸币的流通规律只反映货币的流通规律。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只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才成为价值符号。由于
一个国家的流通手段量尽管会不断变动,但不会降到一定的由经验确定的最低限量以下,这个最低限量可以由纸币代替。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要求,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的代表金(或银)货币的流通数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是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因而纸币发行过多,就要贬值,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
这是一种关于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变化关系的一种庸俗货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国的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并随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减或提高或降低。该理论只看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但认为货币没有价值,忽视了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
第四章
资本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现象上总是表现在货币、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物上,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当它被资本家用作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从本质上,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特定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需要通过市场购买劳动
力和生产资料,而在生产过程中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通过商品出售,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G—W—G′,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因为从表面上看,G—W—G′为贵卖而买,似乎只是商人资本所特有的形式。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再出售商品转化为更多的货币。产业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的过程是在流通领域以外发生的,但并不改变G—W—G′这种运动形式。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的流通简化为没有中介的形式,即G—G′,由货币出发,取回更多的货币。因此,G—W—G′对各种资本形式都适用,是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使用价值
劳动力
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运用就是劳动。人类为了获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须进行劳动,运用和耗费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各种机能,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价值
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价值规定中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多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在进入流通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但它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力的让渡和劳动力的实际表现即劳动力作为使用价值的存在,在时间上是互相分开的。在实际劳动之前,劳动力只是作为一种能力,作为劳动的可能性存在于劳动者的身体中。
第五章
劳动过程
人类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是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下,劳动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其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来说,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归工人所有。
劳动对象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使之发生预定的变化以适合人们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和经过加工的劳动对象两大类。已经被过去的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又称为原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而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
劳动资料
又称为劳动手段,是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正是利用劳动资料按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适合人的需要的产品。劳动资料包括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和充当劳动对象容器的劳动资料。广义地说,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进行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如土地、运河、道路、能源、通信等。它们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没有它们,劳动过程便不能进行或不能完全地进行。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更起着决定生产力性质的作用,马克思称之为生产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生产中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把商品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必须计算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
价值增殖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