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风景名胜区基本情况
一、盘山风景名胜区基本情况
盘山位于燕山山脉南缘,古称“盘龙山”、“四正山”、“无终山”、“田盘山”,以崇山峻岭、山深谷遂、怪石奇松、清泉秀木和名寺古塔著称,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和皇家文化底蕴,历史上号称“京东第一山”,曾与泰山、黄山、西湖等齐名,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
盘山旅游始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明清。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进山逛景,参禅礼佛,游人络绎不绝。清乾隆年间,盘山得到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开发,并修建了大型皇家园林——静寄山庄。从清末到民国初期,盘山名胜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日本侵华时期多次扫荡盘山,名胜古迹近乎遭到全部毁坏。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盘山部分古迹陆续修复重建,使盘山重现生机。1982年盘山对游人开放,1990年以“三盘暮雨”独特景观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2005年盘山管理局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评选为“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 20075月盘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20081月,在亚太(投融资)经济年会上,被专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风景名胜旅
游区100强”。
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县城西北12公里,介于东经117°15′~117°30′,北纬40°00′~40°10′之间,总面积106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三级保护区规划面积77平方公里。由盘山、小盘山及山前平原组成。盘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4℃,年降水量约800毫米。盘山自然保护区植物1000余种,分属于100多科、400多属。其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有用材林、野生花卉、中草药、野生水果、野生蔬菜等资源。动物有哺乳类20多种,鸟类100多种,两栖爬行类20多种,昆虫类400多种。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协调各业间的关系。
2、开发利用风景区资源要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把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力求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在考虑环境目标和对策时,要结合国情,做到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环境建设投资。
4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与风景名胜古迹的原则。坚持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在严格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和科学旅游的原则。坚持保护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原则。
目标
通过盘山自然保护的实施,努力把盘山自然保护区建成华北暖温带植被类型的样板地,建成环境生态等多学科教学、科研与科普教育的基地,建成对青少年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建成自然保护区与盘山文化国际交流的基地。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
优越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基因库,水源涵养地,珍贵的名木古树。
zia
一、植物资源
植物区系
1.植物区系的隶属
盘山地处燕山山脉南侧,盘山的植物区系在世界生物地理分区中,隶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华北地区、山地亚地区。
2.植物区系成分及其起源
()起源于热带亲缘的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
盘山的植物起源于地史上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具有热带亲缘关系的喜暖植物在盘山地区大量存在,如:盐肤木、栾树、臭椿、苦木、柿树、黄檗、孩儿拳头、酸枣、荆条、薄皮木、中华秋海棠、黄背草、白羊草、葛藤、野古草、竹叶子、牛耳草等。
()起源于中国——日本的区系成分
盘山的侧柏,是盘山的优势树种之一,生命力顽强,长势良好,集中连片,成落分布,是中国——日本成分的典型代表。
()起源于东亚——北美的区系成分
在盘山常见的多种胡枝子,是盘山的优势灌木,还有偶见的北五味子等,都属于起源于东亚——北美成分。
()起源于欧洲——亚洲北温带的区系成分
在盘山常见的乔灌木有杨树、柳树、核桃、栗、栎、槭、鹅耳枥、桑、榆、花楸、桦、松、黄栌、榛、忍冬、山楂、杜鹃、绣线菊等,常见的草本植物有蒿、风毛菊、景天、堇茱、委陵菜、点地梅、乌头、鸢尾等。
()起源于欧亚大陆草原区系成分
在盘山常见的有罗布麻、沙参、石竹、剪秋罗、旋复花、小黄菊、香薷、益母草、糙苏、荩草、防风等。
()起源于古北极的区系成分
在盘山常见的有龙牙草(仙鹤草)、地榆等。
()起源于东西伯利亚区系成分
在盘山常见的有地梢瓜、草木樨等。
()起属于东北地区的区系成分
盘山地区植物区系成分与东北植物区系成分紧密相连,可以看成是东北区系植物成分的南下部分。主要代表植物有蒙古栎、糠椴、蒙椴、核桃楸、锦带花等。
3.盘山植物的区系及成分组成
盘山因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的植物成分具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的过渡性、混合性和自身的独特性。
盘山的植物区系成分以华北区系为主,代表植物有油松、侧柏、栓皮栎、槲栎、槲树、麻
栎、元宝槭、大叶白腊、坚桦、榆树、旱柳、栾树、北鹅耳枥、核桃楸、杨树、山楂、榛、胡枝子、锦鸡儿、孩儿拳头、荆条、酸枣、山桃、山杏、小叶朴、柿树、栗子树、核桃树及黄背草、白羊草、野古草、牛耳草等。
盘山地区的特有植物有木香薷、蚂蚱腿子、独根草、独角莲、大百合等。
植被类型
1.针叶林
()油松林
油松在盘山分布广泛,常见于海拔360800米之间的山地的阴坡及半阴坡,以挂月峰、紫盖峰、上方寺、嶕峣峰、弥勒峰等地为多。尤其是紫盖峰、上方寺一带多百年树龄以上,落外貌整齐,生长发育良好,一般树高1525米,胸径2030厘米,常形成油松纯林。落覆盖度达90%左右,林下伴生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具有原始油松林的特点。郁郁葱葱,松涛起伏,蔚为壮观,是著名的“上盘松胜”的典型代表。盘山上发现几株胸径1米左右,树高25米左右,树龄300500年的“油松王”。其中列入《天津市古树名木名录》的有
迎客松、蟠龙松、凤翘松、挂钟松、伴塔松等。
()侧柏林
盘山上的侧柏林片状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阳坡及半阴坡。自然生长在坡度较陡、土壤瘠薄、岩石裸露的花岗岩隙缝中。落生长缓慢,但生命力旺盛、顽强。树高仅10米左右,胸径1015厘米,落外貌深绿、整齐,结构简单,多呈片状侧柏纯林。
2.针叶阔叶混交林
盘山的300500米的半阴坡,常有小片的油松林、侧柏林与栓皮栎林、麻栎林呈镶嵌分布,形成天津市及华北地区少见的针阔叶混交林落。总覆盖度80%90%。垂直结构可划分为三层,上层为栓皮栎、麻栎、油松、侧柏构成的乔木层;中层为林下灌木层,植物种类较多,覆盖率40%左右,常见的灌木有多花胡枝子、小叶鼠李、小花溲疏、雀儿舌头、孩儿拳头等,为伴生种;下层为草本层,无明显优势,常见的有多叶隐子草,大油芒、荩草等。
3.落叶阔叶林
盘山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广泛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从100米到700米的阳坡和半阴坡,以壳斗科的栓皮栎林、麻栎林、槲栎林、槲树林最为常见,林冠整齐,生长发育良好,覆盖度在95%以上。林下灌木层主要有胡枝子、孩儿拳头、锦鸡儿、荆条、绣线菊、溲疏等,草木层主要有沙参、隐子草、紫菀、大油芒、唐松草、马兜铃、何首乌、玉竹、铃兰、独角莲、披针叶苔草、细叶苔草、百合、半夏、穿山龙及蕨类、地衣、苔藓类等,是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植被类型,也是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典型代表。
此外,还有栾树林、朴树林、五角枫林、山杨林、盐肤木林、鹅耳枥林、野山楂林、山杏林、山桃林及人工栽植的核桃林、栗子林、红果林、柿子林、苹果林、梨树林、桃树林等经济林。
4.灌草丛
盘山地区除森林植被之外,大面积低山丘陵区均为灌草丛植被类型所覆盖。该植被类型由灌木、草本植物所组成,按优势种的差异可划分为若干个落,主要有:①荆条灌丛;②绣线菊、欧李、蚂蚱腿子灌丛;③小叶鼠李灌丛;④荆条、酸枣灌丛;⑤孩儿拳头灌丛;⑥榛子灌丛;⑦荆条、酸枣、白羊草、黄背草灌草丛;⑧黄背草、白羊草草丛等。
灌草丛植被类型是由于森林植被多次砍伐后,自然演替而成。因环境条件的差异及人为干扰的程度不同,灌草丛植被发育的方向也不同。在封山育林的地区,土壤条件稍好,灌草丛植被向着发育旺盛方向发展,落高度在1米左右;在遭到重复砍伐的地区,土壤十分贫瘠干旱,灌草丛植被极端退化,植株矮小;有的地区植被彻底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寸草不生,已趋于岩石裸露的石漠化。
在灌草丛植被类型中,除优势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如花木兰、达呼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小叶鼠李、锦鸡儿等灌木,草本植物还有野大豆、山扁豆、委陵菜、野甘菊、远志、瓦松、山丹、桔梗、火绒蒿等。
植物资源
1.用材植物名录
      Pinus tabulaeformis              Platycladus orientalis 
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Quercus acatissima
      Quercus alieha                  Quercus dentata
核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            Juglans  rigia
麻核桃    Juglans hopeiensisi    Hu.            Betula  chinensis
鹅耳枥    Carpinus turczaninowii    白蜡树  Fraxinas chinensis
小叶朴    Celtis bungeana          大叶朴    Celtis koraiensis
黄果朴    Celtis labilis              裂叶榆    Ulmus laciniata
        Ulmus pumila                    Morus al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