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Bund waterfront urban design program
项目名称:上海市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
设计单位:美国Chan Krieger Sieniewicz Architects
北京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类别:城市设计
建设地点:上海
场地面积:15公顷
委托单位:上海市规划局
设计时间: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
外滩滨水区无疑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之一。为了迎接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改善外滩地区浦江沿岸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决定将目前外滩沿岸繁忙的过境交通引入地下,将地面道路改造为双向四车道,以释放地面城市空间,并以此为契机对外滩滨水区进行一次较高标准的改造,营造标志性的城市空间形象,使之符合上海外滩的国际地位。为此,上海市规划局及相关领导单位组织了十家单位参加的国际竞赛,为上海外滩滨水区的改造集思广益,提供思路。在两轮的评选中,由美国波士顿CHAN KRIEGER SIENIEWICZ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与北京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组成的设计联合体提交的方案均获得了甲方和评审专家一致评选的一等奖方案。
在外滩沿江步行道上缓步徐行是如此令人难忘。越来越多的上海本地居民和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游人享受着这种经历。沿着整条步道,我们看到的不但是20世纪初期上海最动人的部分,而且见证了新上海的崛起——在发展中的世界级大都会,一个代表21世纪都市面貌的城市。但是,目前在这1.8km长的滨水步道上的沿江游览似乎基本上只是在观望:游人可以回望外滩的历史建筑,或是隔江远眺浦东的雄伟。但是在整条步行道上,几乎没有途径可以直接地参与到城市的动感和活力中去。因此目前的外滩更多的是“供游客游览的外滩”,而缺乏“供上海市民日常享用的外滩”的性质。随着外滩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空间,
这里呼唤更多更丰富的城市与水岸边缘之间的垂直联系。
外滩旧时的图片展示了昔日水滨和城市间的这种“垂直联系”, 有时是船坞和码头,有时是桥梁和跳板。我们规划理念的核心就是唤回这种城市与水域之间强烈的动感。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是对交通空间的改造,过境交通的地下化可以释放出城市空间,也使得外滩区域的交通更本地化,减少了繁忙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我们还希望利用这一契机创造彼此相间的、丰富的活动。我们在道路和滨江步行道之间设计了一系列草坡、桥、坡道等元素,把黄浦江和城市腹地用多种方式有机的联系起来,为沿外滩游览的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城市体验。这些元素之间的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购物、就餐、休憩、活动的空间。
目前外滩的机动车道、消极的绿化空间以及防洪空箱和街道之间的高差阻隔了城市和水滨,使人们无法尽快登上滨江步行道饱览江景。当人们从南京路或其他地方满怀希望来到这里,期待着一览江景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十车道的繁忙道路和并不方便的地下通道。即使通过了道路,到入口登上步行道也需要费一番周折。未来的外滩道路改造将大大缩小道路宽度,为建立城市和水滨的联系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此之上设想了三种主要方式来建立城市和水滨之间的有效联系:
外滩昔日水滨和城市之间关系草图
1.步行天桥
步行天桥剖面图
从城市中来的人一旦过了中山路,一系列台阶和天桥就将他们迅速带到滨江步行道。在这里,浦东的天际线已经先行呈现在眼前。黄浦江也似乎近在咫尺。这样一来,滨江步行经验就拓展到中山路边上。
2.绿草如茵的缓坡
缓坡剖面图
城市和水滨的另一种联系是从中山路人行道到滨江步行道之间的一系列缓坡。这些缓坡上种植草皮和树木后,形成沿江的带状公园。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小径到达滨江步行道上。
3.林荫道和草坡上的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剖面图
在地段中心地区,我们不但设计了一段环境宜人的林荫道,而且草坡上设计了间或出现一些构筑物,这就使面向中山路的建筑立面为外滩提供必要的商业和服务空间。这些构筑物从滨江步行道上缓缓升起,人们可以走到屋顶上近距离欣赏外滩的老建筑,也可以坐在坡上欣赏浦东的天际线。
十大目标
Ten Goals
在1.8km长的范围内,外滩的城市空间具有不同的特。我们通过提出十大目标作为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指导原则,将它们统一联系起来。
目标1. 加强水滨和城市肌理之间的联系
Goal One: Create a mor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fabric and the Bund Promenade
上海外滩介绍
外滩是上海的一部分,也是黄浦江的一部分,应当在南北两个方向使苏州河北面的黄浦江沿岸、十六铺以及老城厢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在地段北面设计了新的步行桥,人们可以在外滩滨江步行道上直接走到苏州河北侧,而不必经过外白渡桥。南面重新设计了新开河路绿地和天桥,将外滩经验引导向豫园老城厢。
外滩沿线的建筑代表着20世纪上半页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的最高质量。这些建筑不仅经过周密的规划,还具有多样性和丰富的细节。这些建筑和它们之间的空间为外滩的天际线带来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惜的是,这种城市肌理与外滩滨江步行道之间的联系目前被道路和消极绿化隔离开来。上海滨水区这两个最重要因素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
我们力图在对滨水区的改造中抓住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景观的节奏,使每一座建筑的尺度都投影到外滩, 并在重要的节点处设置前面谈到的连接。借此我们将“建筑-空间-建筑”这样的空间性格翻译成为“空间-联系-空间”的新秩序。城市的肌理与水岸区域由此获得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滨水和城市肌理联系图
目标2. 创建新的景点和设施来提升外滩沿线的活动的多样性
Goal Two: Create new destinations and increase the variety of activities along the Bund
外滩现在的活动比较单一,以漫步为主,缺乏休息、娱乐和驻足的空间。服务的对象也是以游客为主,缺乏吸引本地居民活动的内容。未来的外滩是充满多种多样活动的地区,她不但是一个旅游景点也是上海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新的景点、功能和设施, 有助于提升外滩活动的多样性。包括:更新的公园和广场、信息中心、商业购物、餐饮、自行车出租点、游泳池、纪念雕塑、观景台、攀岩、滑板场、休闲中心。
服务设施公布图
目标3. 提升外滩沿线保留的纪念建筑和特殊空间周围环境的质量
Goal Three: Enhance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special places and monuments to be preserved
力图在外滩沿线创造一系列新空间的同时,我们也非常尊重那些已经深深植根于人民印象之中,成为文化遗产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和纪念建筑。这些记忆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不希望将他们破坏或拆除,而是保护并提升它们周围环境的质量。
外滩滨江步行道
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记忆中,外滩的滨水步行道是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浮桥构成的。现在建在空箱之上的步行道已经成为外滩的典型景象,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去处之一,并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大量游人。我们通过带来更多空间上的灵活性和材料上的丰富性来提升外滩步行道的品质。
人民英雄纪念碑、陈毅雕像
我们保留了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南京路端头,我们保留了陈毅雕像来体现对上海城市的建立者的尊敬。在他周围拱卫着两个连接人行道和滨江步道的大台阶。
纪念建筑分布图
陈毅雕像成为这个新建的广场的一个中心,迎接着从南京路而来的人流。
黄埔公园、外滩天文台
我们保留了黄埔公园和外滩源绿地,包括其中的树木和景观元素,并将它们连接并扩大延伸。用通透的竹子丛和大树替代原来环绕公园的围墙,使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进入公园。
保留位于延安路端头的天文台,并将其同新的浮岛公园结合起来。强化它作为延安路绿化和外滩绿化交点的地位。使每个来到外滩的人都能近距离地观赏这一建筑。
目标4. 在外滩沿线增加零售商业空间和服务功能
Goal Four: Add to the retail opportunities to be found along the Bund
随着规划的实施,整个外滩区域在街道两侧都需要从普通的售票亭到高端的餐饮商店等多种形式的商业空间。当前的街道是单面的,与宏伟的历史建筑相比,道路东侧的商店矮小狭窄,拥挤在滨江步行道的边缘下,不但距离街道边界过远,而且缺乏足够的能灵活利用的空间。
另一方面,道路西侧的历史建筑越来越多地被改造为商业空间,也迫切需要更宽的步行道和更多的市政设施。因此我们设计了不同的策略来提升外滩地段的商业空间。
在路西历史建筑前面,我们通过加宽步行道和增加行道树等方法提升街道西侧的商业空间品质,吸引更多的商业人流。在前面设置公共汽车站以及室外座椅等市政设施。
商业与服务空间分布图
外滩最重要并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位于南京路和福州路之间。因此,我们为这一路段的部分位置设计了双面的林荫商业街。由此,道路西侧的商业空间的质量得到了提升;在街道的另一侧则创建了一系列现代风格的商业空间。道路中央植有两排树木,这样行人可以从地面过街或驻足瞻仰名人纪念塑像。现在的地下过街通道可以加以保留并利用起来提供地下商业及展示空间。
在南京路周围我们通过现有的外滩空箱和新设计的桥来围合出一系列三面围合的庭院,桥下设置了一些作为商业零售空间的玻璃盒子。这些具有宜人尺度的院子提供了餐饮、纳凉、和公共活动的场所。福州路以南的草地和滨江步行道之间是一些延伸到绿荫公园里的平台,这些平台的下面可以安排信息、售货、卫生间等服务功能。
目标5. 创造与水面更直接的联系
Goal Five:Establish an opportunity for a more direct connection to the water
外滩最动人的地方还是黄浦江,可惜的是由于防洪空箱的存在以及水质还不够理想,妨碍了人们进步一接近水面,我们的设计希望巧妙的解决这一矛盾。设计中最大的手笔是地段南面的浮岛公园,我们在上一轮设计的基础上对公园进行了修改,既保留了公园的精髓又照顾了黄浦江通航要求。这一浮漂在水面上的大平台提供了无数亲水活动的可能性。除了公园北端留给轮渡外,公园上设置了3个游泳池(两个室内一个室外)。还有宽敞的人造沙滩以及可以眺望黄浦江两岸的餐厅。除了浮岛公园外我们还在地段南面增加了一些小的平台,作为比较安静的垂钓空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