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时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阶段,是语文素养的训练和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的关键时期。在学校语文教育实践中,进行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培养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特点等方面入手,因材施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性格,从而促使小学生全面健康的生长与发育。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引言
当前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已经成为每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共识,而在具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突出的问题和瓶颈,且这些问题存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模块中,制约着传统文化教育效益的提升,需要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积极立足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基本现状,全面联合其他优秀
的同行探索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后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进行全面归纳、梳理和总结,以更好地把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点。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教师不仅要通过传统文化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用善意和优质的文化内容来增强学生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小学生年纪小,心智不成熟,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更加好奇和开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这个关键阶段做好为学生提供价值导向的工作,营造和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实践中教与学的重要性,并实施适当的教学策略。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仍有小学教师不了解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的重要性,还是使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这样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实效性低,尚未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价值。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语文课程融合的状况关于元宵节的古诗10首
现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学校语文课程融合得并不理想,主要显现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指导下针对性掌握语文知识点,经过考核选拔的方法取得教师职位的。没有全面的传统文化学习培养,许多人如果没有深入研读了《大学》《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那么在指导孩子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就自然力不从心,产生了思想教育问题,就无法游刃有余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顺利合理地传递给学生。第二,中国语文教育本来是一个人文主义科学性和技术工具性兼备的教育课题,而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当前学校语文课程普遍强调语文课的技术工具性功能,并呈现出了鲜明的功利化特。老师们只是把其中语文教学知识点作为一个技术工具符号,期望借助对其中语文教学知识点的灌输和介绍,使学生了解和牢记相应的语文教学知识点。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语文的文化功能,不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和对其语文语言美的感受。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缺少传统人文主义熏陶和审美教化,这将很难调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无法使他们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切身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多种审美感受,非常不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继承意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自然渗透立德树人,注重文化传承,涵养品格
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又帮助了学生精神的成长。教材内容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教材中的古诗、寓言故事及富含传统文化因素的识字课,还有谚语、俗语、古代名言、传统文化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积累,将有利于儿童丰厚语言、文化积淀,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例如《人之初》这篇课文,节选《三字经》的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内容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它不但读起来轻松愉快,还能启迪心智,帮助孩子明白道理。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取材典范,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教学中围绕“读中识字,读中明理”展开,让学生品味经典的情趣和神韵,在经典的熏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从而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热爱学习,热爱传统文化。
(二)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众多内容,如古诗、词、经典文章等,这些遗留下来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内容不仅是非常优美的,还有着教育意义。让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内容,有助于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品德得到完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可以有效体会到文章的修辞、声韵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质。教师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时,所选择的经典作品需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如《画蛇添足》《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发自肺腑地诵读这些经典作品,像论语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短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思而后行”等。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彩,还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了审美能力,更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善于发现教学契机,灵活渗透传统文化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汉语知识及技能的讲授相比难度稍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思路的束缚,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契机,灵活自如地渗透传统文化,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预
习、新课导入、重难点讨论、小组互动、课堂小结、课外拓展等契机渗透传统文化,适当扩充语文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文化眼界,不断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认知。以《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为例。预习环节,让学生自主查阅一些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节日习俗、人们的活动、节日食物制作等。导入新课时,从学生熟悉的元宵节、春节入手,通过图片、视频或童谣,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通过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丰富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拓展环节,说说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插艾草、挂香囊等,再由端午节习俗迁移到其他中华传统节日习俗。这样,传统文化的馨香弥漫整个课堂,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传统文化教育和学校语文课程融合,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都有着很大意义。根据两者的整合进程所面临的若干困难,学校语文老师很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提高两者的整合力度。如此可以合理培育小学生的价值观,帮助他们逐渐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者和传承人。
参考文献:
[1]胡建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0):65-67.
[2]翟秀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 40(08):218-219.
[3]司玉磊.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9):38.
[4]李艳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J]家长,2020 (18):161-162.
[5]郭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5):4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