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不等于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摘要独处体验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是此消彼长还是两者可以兼得?本研究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独处体验问卷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潜在剖面分析显示独处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均可以分为高屮低三组;列联表分析显示独处体验与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只有积极独处体验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所有方面存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独处体验与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兼得。
关键词独处体验;人际交往能力;潜在剖面分析
分类号B848. 2
DOI: 10.16842/jki. issn2095-5588. 2016. 12. 003
1引言
我们需要社交,我们同样需要独处,就如我们需要夏天和冬天,白天和黑夜,运动和休息。
---- P hilip Gilbert Hamerton (The Intellectual Life)
近年来,独处及其积极作用日益引起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研究者认为独处具有诸多好处,如促进心理健
康、整合自我、恢复情绪、提升创造力等(陈晓,颜棱植,高艳,2013;陈晓,周晖,2012;戴晓阳,陈小莉,余洁琼,2011;高爽,李梅,王洁,郝源泉,2013;胡海鑫,2013;李琼,郭永玉,2007;Larson, 1990;Larson &Lee, 1996;Long 有关独处的界定仍存在异议,有学者将独处视
为一种需要(Burger,
1995),也有学者将之视为一种能力(黄棍臻,林淑惠,2009;林淑惠,黄楹臻,2009;吴丽娟,陈淑芬,2006;Larson, 1990;Larson &Lee,
1996),还有学者将独处视为一种行为(陈小莉,戴晓阳,鲍莉,王蒙,
刘萌,2012;戴晓阳,刘佳培,2012)o冃前大部分的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独处视为一种心理体验(陈晓,周晖,2012;李琼,郭永玉,2007;Long &Averill, 2003;Long, Seburn, Aver订1, &More, 2003),
即独处是个体从他人的当前要求中脱离开来,减少社会朿缚并能够自由选择
个人身心活动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该观点关注的是个休对独处的主观心理
体验而非客观上的与人隔离状态,个体即使处于人屮,只耍没有意识到他
人的存在,也可以被认为是独处体验(陈晓,周晖,2012;李琼,郭永玉,2007;Long &Averill, 2003)0
但是目前该领域屮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独处与人际交往能力Z 间的关系如何?两者是此消彼长还是可以兼得?我们很容易就认为一个人独口呆着的时间越多,则可能会引起社会脱离和慢性社会退缩(Long &Averill, 2003),还有一种可能是当个体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压力过大,他可能会采用独处作为应对方式,进而从当前的人际关系中撤离出来(陈晓,周晖,2012)。也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独处和人际交往是可以兼得的。比如,Moustakas (1972)认为独处使得个体能够到认识和接受口己与他人存在的不同过程,并因此能使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有效,增强我们爱他人的能力。而马斯洛发现高独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人与他们的亲密朋友有很深的关系。因此,他认
为独处的强烈需要并不是逃离他人或厌恶人际关系,独处并不一定与社交焦虑或社交技能缺乏有关(Maslow, 1970)o也就说,人们在生理上需要依附、归属和社交,但是他们也寻独处的机会(Long &Averill, 2003)0
冃前有两个独处理论直接论述了独处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一是Buchholz (1997)的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独处与人际互动是同等重要的成长需求。Bucholz认为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是重要的需要。但是除了亲密关系以外,还有英他的因素也可以帮助个体发展,而独处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独处和亲密关系都可以用來解决矛盾、降低病态(Buchhloz,
1997)o按照Bucholz的观点,独处和人际关系是两种独立的并且同等重要的需要。而Nicol (2006)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ed theory) 提出独处与积极人际交往是可以共存的。她从独处的动机入手将独处分为自我决定独处和非自我决定独处。非自我决定独处的个体选择独处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或恐惧人际交往,他们是被迫独处。而口我决定独处根据独处满足的情感需耍层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独处满足相对低级的情感需求,这些人之所以独处是因为独处让他们感到安宁、舒服,所以他们宁愿回避社会交往。而另一类个体独处是因为独处满足他们的某些高级需要,比如自我成长、自我恢复、独立思考和发现创造的需要,这时的独处常常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Nicol认为后一类出于高级需耍而进行独处是积极独处。她认为积极独处是人格的一个特征,这些个体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喜欢为自己保留一些时间独处的行为倾
自我决定的独处则与社交焦虑、亲密关系体验的回避和焦虑呈正相关(参见,戴晓阳等,2011;胡海鑫,2013)o
尽管以上理论和研究对独处与人际关系的关系意见不一,但是大部分的心理学家及实证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独处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可以兼得的(Long &Averill, 2003;Maslow, 1970;Nicol, 2006)o但冃前仅有的Nicol有关独处与人际交往的实证研究只是采用了相关分析的方法验证这两个变量是否有关系,仍然无法回答高独处的个体是否同时也是高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个体这一问题。因此本研究尝试从个体质的差异角度出发,利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根据独处体验和人际交往
能力对被试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列联表分析,这一方法能够比较直接地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高独处体验个体是否同时也是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个体这一问题。综合以上文献,我们预期高独处体验的个体也可能是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个体。另外,在本研究屮我们同时也从量的角度尝试重复前人冇关这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我们预期,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积极独处体验与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2方法
2. 1研究对象
珠海某高校通识选修心理学课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31份,有效问卷326份,男生128人,女生198人,平均年龄19. 81岁(SD二1.31);独生子女101人,非独生子女198人,27人未报告是否独生;大一128人, 大二90人,大三96人,大四10人,2人未报告年级。
2.2研究工具
独处问卷(Solitude Questionnaire, SQ)由Long等人编制陈晓等
人(2013)在中国大学生中进行中文修订。该问卷将独处分为9个类型:创造力、灵性、解决问题、调节方式、宁静、寂寞、隐居、自我发现和亲密。每个类型均以英占主要优势的情感体验、活动特点或独处结果的特征来区分。问卷首先描述每种独处的类型,然后要求被试评定自己为了休验这种独处
而努力的可能性(0 “毫无可能”,7 “很可能”)及该类型独处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程度(0“没有影响”,7 “影响很大”),然后将每个独处类型下的两个问题求平均分得到该类型独处体验的重要性。该量表可以分为积极独处(创造力,灵性,解决问题,宁静,自我发现)、中性独处(调节方式和隐居)和消极独处(寂寞和亲密)三个方面。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 系数为积极独处0. 82;消极独处0. 63;中性独处0. 60o消极独处和中性独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低可能与这两个量表分别只有两个情境有关(陈晓等,2013)o
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 ICQ)是由Buhrmester等人(1988)编制,魏源(2005)在中国大学生中进行屮文版修订。该问卷测量了5种人际交往能力:主动建立人际关系、适度拒绝、自我表露、冲突控制和情感支持,共40个题目,釆用5点计分(1 “你做不到,感觉极其不安并且没有把握,因此尽量逃避开”,5 “你非常擅长这么做,感觉非常轻松,并且能够处理得非常出”)。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Cronbach-s a 系数分别在0. 72-0. 85之间。
控制变量:由于个体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估可能受到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提供的支持的影响,本研究中将个体的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
>陈淑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