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亲历者,走过了九十余年崎岖坎坷的历程。他本无意当作家,但生活和时势却把他造就成一个为写作贡献毕生精力的大作家。他写作,为使世间更温暖、更幸福,人的心灵更纯洁、更美好。他的作品在几代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有过坎坷,有过迷惘,有过失落,有过错误,但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他始终襟怀坦白,勇于自剖,坚持理想和信仰。
1904年11月25日巴金诞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世族大家庭, 2005年10月17日卒于北京。他原姓李,祖父和父亲为他取名“尧棠”,字“芾甘”,出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巴金祖籍浙江嘉兴。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僚携家眷入四川,及至巴金这一代,李家定居四川已经是五代人了。巴金的曾祖李璠和祖父李镛都当过官,父亲李道河做过四川北部山区广元县知县。巴金在故乡度过了19年,这期间,除5岁时随父母亲在广元住过两年外,都生活在成都。他幼年时最亲近、最敬重的人是母亲陈淑芬,亦是他第一个老师。 1914年巴金10岁时,便失去了性格温柔宽厚的母亲。他母亲的言传身教主要是爱。巴金追忆道:“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母亲的絮絮教诲,影响巴金至为深刻,成为了他良好品格的根底。
巴金生长的大家庭,四世同堂,高墙深院,锦衣美食。但巴金却不甘心当少爷。从幼小时起,他就常到公馆的门房、马房、厨房玩耍。在这些“下人”生活的地方,他看到听到许多不合理、不公道的事情。但这些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仍深怀执着的生活信念,正如轿夫老周告诉他:“你记住,火要空心,人要忠心。”“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对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这些做人道理给巴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滋长了他反强权、反礼教的叛逆思想,更影响巴金一生。
陈淑芬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巴金兄弟阅读《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新书报,并经常讨论其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1920年秋天,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到许多宣传新思想的书刊。在众多新思想、新学说中,巴金倾心于高德曼、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学说,向往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他成为当地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半月》社成员,并和社内的青年人组织了一个名为“均社”的团体。从这时起,他开始自称为“安那其主义者”(Anarchist即无政府主义者)。他办刊物,印传单,批判封建伦理,攻击军阀专制,坚信“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的目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