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微课系列之《家》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巴金创作《家》的背景,引起学生阅读《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巴金的家中人
教学难点:对比作品《家》中人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部优秀的小说,离不开它深厚的时代底蕴,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将有助于你把握小说的主旨。巴金的《家》是以作者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写作的,带有自传性质,但它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再现了中国当年典型封建家长制家庭的衰败的过程。那么,巴金的家和小说《家》究竟有多少相似之处呢?接下来就请你和我一起去看看巴金的家中人。
二、介绍巴金家中人
1.李公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家里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在十个同胞兄妹中,他排行老四。(幻灯出示巴金幼年照片)
2.巴金的母亲
巴金的母亲陈淑芬是一位贤惠慈爱的女性。巴金称她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先生”。她对人宽厚。对于女的教育几乎不用打骂的办法,总是耐心地、轻言细语地向孩子们解释种种事情。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教育着子女,潜移默化地把“忠实地生活,忠实地爱人”刻在年幼的巴金的心灵上。1914年母亲去世。
3.巴金的父亲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是一个性格温和宽厚、安分守己的人。他曾在川北广元当过两年知县,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成都,据说为官清正,当地还有许多人挽留他。回到成都,买了四十亩田。从此以后,他就以长子的身份帮助父亲管理这个大家庭。1917年父亲去世。
4.巴金的祖父
巴金的祖父李镛曾在清朝政府做过多年的官买了许多田地,修了大公馆,是成都北门一带屈指可数的大富家。他喜欢诗,喜欢结交“名士”,喜爱收藏,古玩字画。他结过两次婚,讨过两个姨太太,生了五儿三女。晚年,一心想的是“四世同堂”。他惋惜清朝的覆灭,对子孙坚持着守旧的教育方法。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
5.巴金的二叔
他在清朝中过举,后来留学日本,回国后装上假辫子,在成都开办律师事务所,做了大律师。但这个留过学又做律师的人在家里却是严守封建礼教。道貌岸然。他让女儿缠脚,也让巴金的大嫂迁出城门外生小孩,以避“血光之灾”。
6. 巴金的三叔
曾留学日本,回国以后当过南充知县,辛亥革命前回到成都,过着做诗人、玩小旦的放荡生活。在家庭中他是专制暴君,常常和老五一道对付长房。
7. 巴金的五叔
他是第二个祖母唯一的孩子,从小获得父母宠爱,在阿谀奉承中长大,学会了无聊阔少爷的一切坏事:撒谎、骗人、偷钱、打牌作弊、调戏老妈子。父亲在世时,差不多花光了妻子的全部积蓄。父亲
一死,很快荡尽产业,被妻儿赶出家门。流落街头,成了“惯偷”,后被抓进监狱,死在牢中。
8.大哥李尧枚
父亲死后,作为大房的长孙挑起了掌管全部家务事的担子。大哥性格温顺,常要忍受长
辈们的欺凌。为了这个家,大哥放弃自己很多爱好,以至于巴金,堂,表都聚在一块儿时,给大哥起了一个“无事忙”的绰号。在巴金离开家多年以后(1931年4月),巴金的大哥最终用自己亲手配制的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能够看到巴金那部以他为主人公写成的小说《家》。
9.三哥李尧林
比巴金大一岁,跟巴金一起生活的时间多,对巴金的影响也最大。大哥自杀后,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的三哥在天津南开中学做教员,用教书挣来的有限薪水支撑大哥留下的破碎家庭。生活的重担还是压垮了他,他得了肺病。但他自己却从没有自暴自弃过,一直在顽强地生活。1945年逝世。
10.巴金
五四运动爆发,唤醒了15岁的巴金。各种广泛传播的“主义”与思潮,在巴金眼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最先打开少年巴金心扉的是无政府主义。1923年,巴金从家中出走,离开闭塞的四川去到上海
、南京求学。1927 年,巴金还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表并引起轰动,使巴金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三、对比《家》中人
高公馆——巴金生活了19年的封建大家族
高老太爷——巴金的祖父
克明、克安、克定——巴金的三个叔父
陈姨太——祖父的“黄姨太”
觉新——巴金的大哥(李尧枚)
觉民——巴金的三哥(李尧林)
觉慧——巴金
琴——“是我的一个堂的影子,我另外还把当时我见过的少数新女性的血液注射在她的身上。”
瑞珏——“虽然我祖父死后我嫂嫂被逼着搬到城外茅舍里去生产,可是她并未像瑞珏那样悲惨地死在那里。”
梅——我也有过一个像梅那样年纪的表,她当初跟我大哥感情好。她常常到我们家来玩,我们这一辈人不论男女都喜欢她。我们都盼望她能够成为我们的嫂嫂,后来听说姑母不愿意“亲上加亲”,因此这一对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
陈淑芬鸣凤——我们家里有过一个叫做翠凤的丫头,关于她我什么记忆也没有了,我只记得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个远房的亲戚托人来说话,要讨她做姨太太,她的叔父征求她本人的意见,她坚决地拒绝。虽然她并没有爱上哪一位少爷,她倒宁愿后来嫁到贫寒人家。她比鸣凤幸运,用不着在湖水里去归宿。
四、结语
巴金曾这样说:“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的确,艺术源于生活,巴金把自己的家与作品《家》进行了对接,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从巴金的《家》中你将看到的不仅仅是高公馆,而是整个社会!
微课简介:
高中名著导读系列微课之一,《家中人与<;家>中人》,重点探讨《家》的写作背景。通过了解巴金的家中人让学生深入到小说背后,明晰巴金创作小说的时代因素,从而把握小说的主旨。
微课讲解:
你好,这节微课是新课标必读名著《家》的名著导读系列微课之一,重点探讨《家》的写作背景。
一部优秀的小说,离不开它深厚的时代底蕴,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将有助于你把握小说的主旨。巴金的《家》是以作者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写作的,带有自传性质,但它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再现了中国当年典型封建家长制家庭的衰败的过程。那么,巴金的家和小说《家》究竟有多少相似之处呢?接下来就请你和我一起去看看巴金的家中人。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庭最兴旺的时候,三世同堂,家里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母亲陈淑芬,是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为人性情平和,她被巴金称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先生”。巴金十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但她在巴金的思想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父亲李道河曾做过广元县令,他是家中的长子,帮助父亲管理整个大家庭,在巴金13岁时便去世。
李公馆真正的掌门人是巴金的祖父李镛,他做过多年的县官,卸任后广置田产,收藏古玩字画,过着天堂般的生活。他恪守家庭礼法,维持着大家庭的一切秩序。1920年年底,他去世,当时巴金庆幸地说:“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可见祖父在家中是绝对权威。
巴金的祖父、父亲去世后,作为新的封建卫道者的二叔,代替了祖父。但此时“五四运动”已经爆发,想保持大家庭的现状已是痴心妄想了。再加上三叔,虽然留学过日本,却不争气;五叔在家中最受宠,最终不过是堕落败家子。这个家显然难以为继。
作为家中的长房长孙,大哥李尧枚挑起了掌管全部家务事的担子,然而,家庭的重担压垮了他的精神,1931年4月,大哥最终用自己亲手配制的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的三哥李尧林不得不在天津南开中学做教员,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11口人的大家庭,生活的重压下三哥得了肺病,1945年去世。
此时的巴金已经从家中走出,不仅在上海、南京求学,还远赴法国留学,并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至此,我们不妨将小说《家》中的人物与巴金现实的家中人相对比,不难发现,高公馆就是巴金生活了19年的李公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陈姨太都有生活原型;觉新是以大哥李尧枚为原型,觉民是以三哥李尧林为原型,觉慧是以谁为原型的呢?巴金。
在《家》中,还有瑞珏、梅、琴、鸣凤等其他人物,她们也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
琴是巴金的一位堂的影子;瑞珏是以巴金的大嫂为原型的,只是没有惨死城外;梅的原型是巴金的一位表;鸣凤的原型是李公馆中的翠凤,只是她没有和少爷恋爱,之后是嫁到贫寒人家,也没有投湖自尽。
巴金曾这样说:“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的确,艺术源于生活,巴金把自己的家与作品《家》进行了对接,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从巴金的《家》中你将看到的不仅仅是高公馆,而是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