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真
来源:《艺术评论》 2015年第10期
郑 真
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后,旅游由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发展到了体验式旅游。旅游者消费的不仅是某种商品或者服务,还包括在旅游中领略到的地域文化。旅游纪念品作为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对当地旅游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近年来国内旅游纪念品在传承文化方面有一些创新,但与迅猛发展的旅游业相比,还是旅游产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的长江三峡地区,如何在该地区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创新运用非物质文化符号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研讨的缘起及理路
(一)长江三峡地区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
长江三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具备开发纪念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开发现状却不尽人意,大大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开县旅游
长江三峡聚集了众多品味高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无限的艺术设计灵感,体现巨大的经济价值。但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些甚至已经濒临消亡。非物质文化研究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相结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长江三峡地区旅游经济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长江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符号的解读和视觉转化
根据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两个属性,将非物质文化的核心价值解读作为“所指”,通过模仿、抽象、解构和组合等方法,将其转变为直观的符号形象,即“能指”,完成符号化。把抽象的文化形态用可视的符号载体表现出来,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记忆寓于其中的信息。
(一)形态要素的表现
通过变形、组合、改造、趣味化等艺术手段把抽象文化概念转化成生动有趣兼具识别度的符号,营造出形态舒展夸张、喻意含蓄深邃的视觉形象,从而揭示具有象征意义的三峡民俗风貌。
可以将非物质文化活动组成的各部分形态进行分解、提取:将举办非物质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如有特的寺庙、栈道、道观等二维化、轮廓化;把表演民间曲艺的乐器工具、手工艺品、服饰等装饰化
、形象化;将口头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等趣味化、卡通化。如梁平年画、开县蓝印花布、丰都的“鬼”图腾,秀山的花灯等资源可以通过运用夸张、对比、拟人等方法提炼出生动的符号或形象。例如根据梁平年画创作的卡通形象(图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