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十一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学科: 初三化学
备课主题: 第十一单元
参加教师:冯春喜、龙算花、李继涛、徐郁荣
中心发言人: 龙算花
单元地位:本单元是无机化合物的最后一个单元,它是对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归纳、运用和提高,如介绍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化肥的鉴别、分离提纯物质和化合物的分类等。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出发,融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寓知识学习、实验技能于实际运用中,学会结合,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作用和简易鉴别方法
(1)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作用和简易鉴别方法
(3) 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4)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5)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6) 记住“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并学会在复分解反应中使用
(7) 学会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加深对盐类概念的理解,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2)结合已有酸、碱、盐知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复分解反应条件。
(3)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实验,能较熟练地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已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改正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5)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6) 记住“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并学会在复分解反应中使用
(7) 学会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加深对盐类概念的理解,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2)结合已有酸、碱、盐知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复分解反应条件。
(3)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实验,能较熟练地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已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改正不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和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 体会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 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 体会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学法建议:1.多联系实际,让知识融入生活中。
2.逐步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现象看本质,运用知识分析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盐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课时安排:
第十一单元:
课题1 :2课时
课题2 :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 由第十单元的内容引入十一单元的课题。
二、 边演示实验边介绍盐的性质、用途
三、 总结归纳反应的特点,总结酸碱盐之间反应的条件
四、 总结这节有课的主要内容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 以生活耕种为例子引入化肥
二、 学生自学归纳出化学肥料的的种类和用途
三、 教师总结补充,再实验演示如何鉴别化肥
集中交流研讨和典型发言:
1、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
2、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
3、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4、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组成及用途;化肥的种类及应用;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什么是白污染5、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设计思路:
1、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化学知识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课堂教学就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盐,再通过教材的阅读,使学生从盐的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由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
化肥是农村学生常见的物质,其中无机肥料的有效成份都是盐类物质。教学中可以把新知
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动机。
2、让学生学习规律性化学知识
课堂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本单元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原理与方法、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各类物质之间反应的规律、物质分类等规律性知识。
3、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知识
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对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用途的教学,主要是把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从而由物质的性质去发散分析物质的用途,再由实践确认,
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习惯与能力。
4、用教材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活动与探究中”的“讨论”是学生动手实验前的必要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应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初三化学第十二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学科: 初三化学
备课主题: 第十二单元
参加教师:冯春喜、龙算花、李继涛、徐郁荣
中心发言人: 龙算花
单元地位:本单元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单元,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教材
主要介绍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的健康和有机合成材料,是初中化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思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使学生体会化学学科于社会生活、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六大营养元素是什么,和人体健康又什么关系
2.了解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和对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常见有机材料性能、用途、对环境的影响
学法建议: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合理安排健康的饮食,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蛋白质的教学
2.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通过有机合成材料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难点:1.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
2.将所学的知识转化 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动
课时安排:
第二单元:
课题1 :1课时
课题2 :1课时
课题3 :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 人为什么要吃饭,食物中含有什么物质
二、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举例子说明介绍什么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元素
三、 介绍六大营养元素的作用及价值
课题2 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
一、以一则广告引入课题
二、介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种类、作用和人体的健康
课题3 元素有机合成材料
一、 由中国这个单词小写就是陶瓷意思引入课题
二、 介绍什么是有机物
三、 有机物的种类、性质和用途
四、 爱护环境减少白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集中交流研讨和典型发言:
本单元的教学应体现以下特点:
1、实践性。教材编写了阅读资料以及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参加活动的方式,认识吸烟、居室装修、污染和食物霉变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白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探索性。本单元中的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索的规律性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实验12—1]可以增加加热电木的内容,使之具有比较探索的性质。教学的重点由过去的应试转变到能力的培养上,转移到处理问题的过程上,突出用科学方法论处理问题,为他们今后从事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3、综合性。本单元中各个课题中提出的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都不仅仅是结合了化学的知识,而是几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当代科技发展对培养通才提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在教学中更多地以综合性的知识介绍为主,而没有扣紧化学与生活这个主题的做法。
各课题的教学建议如下:
课题1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的学习上。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原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血红蛋白和酶的实例,知道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等),对人的肌体蛋白质的侵害。
在糖类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淀粉食物的主要功用是为机体提供能量,了解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并在体内消化吸收的简单过程。
本课题的教学艺术的发挥应体现在不讲明营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情况下,要学生了解它们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题2的重点是介绍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中要强调必需元素有其最佳摄入量,据此可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
由于媒体中充斥着有关补钙、补锌等保健药剂的广告,为了增加对它们的了解,可组织学生调查市场上有哪些此类保健药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
做好这一调查与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探究品质。
让学生完成好本单元的习题:“收集有关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可以使学生了解文献研究的方法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对习题完成的要求不要太高,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课题3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分内容。
有机化合物中, 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与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填写并分析一些具体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有机合成材料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这是本课题的重点。要让学生从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和主要性质(热塑性和热固性)。让学生完成好“调查与研究”,了解治理“白污染”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