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质量监测义务教育九年级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2至4页,全卷共6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的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第Ⅱ卷必须用0.5mm黑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不在指定区域作答的将无效。
2.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只将答题卡收回。
族 周期 | ⅠA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0 |
1 | 1 H 氢 1 | 2 He 氦 4 | ||||||
2 | 3 Li 锂 7 | 4 Be 铍 9 | 5 B 硼 11 | 6 C 碳 12 | 7 N 氮 14 | 8 O 氧 16 | 9 F 氟 19 | 10 Ne 氖 20 |
3 | 11 Na 钠 23 | 12 Mg 镁 24 | 13 Al 铝 27 | 14 Si 硅 28 | 15 P 磷 31 | 16 S 硫 32 | 17 Cl 氯 35.5 | 18 Ar 氩 40 |
4 | 19 K 钾 39 | 20 Ca 钙 40 | —— | —— | —— | —— | 35 Br 溴 80 | 36 Kr 氪 84 |
一、选择题(本答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A.两个镁离子:2Mg+2 B.氦气:He2
C.4个氢原子:2H2 D.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
2.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
A.Mn + H2SO4═ MnSO4 + H2↑ B.Mg + MnSO4═MgSO4 + Mn
C.Fe + MnSO4═ FeSO4 + Mn D.Mn + CuSO4═ MnSO4 + Cu
3.下列知识的整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物质的鉴别 | B | 化学与环境 |
区分CO和CO2—紫石蕊溶液 区分H2O2和H2O—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区分H2和CO—点燃,罩上干冷的烧杯 | 白污染—指白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是有益的 为了节约用水—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 ||
C | 化学与生活 | D | 化学与健康 |
液化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氧气用于焊接金属—氧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有可燃性—点燃前需检验氢气的纯度 | 大量吸纯氧—有益身体健康 用干冰保存食物—防止受潮腐烂 为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两种粒子含有相同的质子数,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C.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5.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屠呦呦凭借“青蒿素”(C15H22O5)的发明摘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一药物拯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下列关于青蒿素(C15H22O5)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是氧化物
B.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青蒿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青蒿素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6.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的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X,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反应过程中A2和B2分子保持不变
B.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A2与B2分子数之比为3:1
D.物质X含4种元素
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 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9.7 | 8.7 | 31.6 | 0.4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17.4 | 0 | 3.6 |
A.反应过程中,乙、丁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B.若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97︰158,则反应中甲、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C.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一定是分解反应
D.物质丙一定是化合物,物质丁可能是单质
注意事项:试卷中横线及方框处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的内容和问题。
二、填空题(本答题包括6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8.(3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现有①一氧化碳 ②活性炭 ③氖气 ④稀硫酸 ⑤金刚石 ⑥石油,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极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是 ▲ ;.
(2)填充于试电笔的灯管中,通电时会发出有光的是 ▲ ;
(3)属于化石燃料是 ▲ 。
9.(4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如图1所示.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 ▲ (填化学式);
(2)图2是用来净化天然水的简易装置,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填序号);
A.能杀菌消毒 B.能得到纯净水
C.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D.能使天然水变得澄清
(3)图3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图,要检验自来水是否为硬水,应采用的方法为 ▲ .
(4)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从今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其中饮用水消毒剂除了目前采用的以外,还补充了氯胺(NH2Cl)、臭氧(O3)。用NH2Cl消毒时,发生的反应为:NH2Cl + X═ NH3 + HClO,其中X的化学式是 ▲ 。
10.(6分)同学,你骑过共享单车(又称为公共自行车)吗?随着共享单车在我国城乡逐渐普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健康出行”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下面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共享单车,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钢、铝合金、塑料、橡胶等是制造共享单车的材料,上述材料中属金属材料的是 ▲
(2)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锈蚀,在共享单车表面喷漆,其防锈原理是隔绝水和 ▲
(3)铜、铁是合金中最常见的金属,要比较铜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如果选用了铁,还需要选用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该溶液为 ▲
(4)共享单车采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来解锁,而手机采用高能锂(Li)电池作为电源。
①锂原子(L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锂离子符号为 ▲ 。
②锂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Li+MnO2=LiMnO2, 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 。
③金属锂除了制造锂电池外,还可以用于储存氢气,同时金属锂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写出锂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11.(4分)“见著者微,见微者著”是化学思维方法之一。
(1)从宏观到微观:
①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 ▲
②X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则X分子中一定含有氮原子和 ▲ 原子。
(2)从微观知宏观:
① 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它位于二周期 ▲ A族
②下图为甲与氧气在点燃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12.(4分)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由长征2F遥十一火箭发射升空,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火箭所使用的化学推进剂,动力燃料是偏二甲肼,常见氧化剂为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无易燃液体。四氧化二氮(N2O4),是一种无气体,容易转化为红棕的二氧化氮(NO2),其反应为:N2O4 2NO2。运载火箭点火后,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发生反应,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化学方程: C2H8N2+ N2O4 CO2+ H2O+ N2
(2)通过(1)反应谈谈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 。
(3)关于返回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B.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C.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
D.烧蚀层在进入大气层后才会汽化燃烧并吸收大量的热
A.养蚕实验 B.用过滤法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D.牛奶溶解于水
13.(3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以下的转化关系,其中A、B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都是液态;D是最理想的燃料;E是空气成分 之一。试回答:
(1)写出C物质的化学式 ▲ .
(2)D作为最理想的燃料,突出的优点是 ▲ .
(3)写出实验室制取E的化学方程式 ▲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14.(4分)我市中考化学需进行实验操作考试.考试的方法是由考生抽签确定考题,小凯同学抽签后被监考老师引导至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的实验台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小凯抽到的是实验室制取 ▲_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填制取气体的名称);
(2)以下是小凯完成该实验主要操作过程的示意图.按评分标准,每项操作正确得2分,满分10分,实验完毕后小凯得了6分.请出他失分的操作: _____▲____
验满时不能把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
(3)仅用上述仪器(药品另选),也能完成另一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化学方程式为:__▲___2H2O+O2↑
;
(4)若增加 ▲ 酒精灯
(填一种玻璃仪器名称)还能组装成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15.(6分)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 ▲ 。
方案二:小刚用上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