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西饮⾷⽂化的不断交流,中餐不仅是中国⼈的传统饮⾷习惯,还越来越受到外国⼈的青睐。⽽这种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中式餐饮,⽤餐时的礼仪却是有⼀番讲究的。以下是⼩编整理的中餐进餐礼仪,希望可以提供给⼤家进⾏参考和借鉴。
中餐进餐礼仪1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家普遍接受的⼀套饮⾷进餐礼仪,是古代饮⾷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的⽽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帮,民间等。⽽现代饮⾷礼仪则简化为:主⼈(东道),客⼈了。
点菜礼仪
1、有中餐特⾊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狮⼦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所以受到很多外国⼈的推崇。
2、有本地特⾊的菜肴。⽐如西安的⽺⾁泡馍,湖南的⽑家红烧⾁,上海的红烧狮⼦头,北京的涮⽺⾁,在那⾥宴请外地客⼈时,上这些特⾊菜,恐怕要⽐千篇⼀律的⽣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菜。很多餐馆都有⾃⼰的特⾊菜。上⼀份本餐馆的特⾊菜,能说明主⼈的细⼼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同时,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禁忌⾼度重视。
餐具礼仪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杯放在菜盘左上⽅,酒杯放在右上⽅。筷⼦与汤匙可放在专⽤的座⼦上,或放在纸套中。公⽤的筷⼦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的座⼦上。
中餐上菜的顺序⼀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和⽔果。
⽤餐前,服务员为每⼈送上的第⼀道湿⽑⼱是擦⼿⽤的,最好不要⽤它去擦脸。在上虾、蟹、鸡等菜肴前,服务员会送上⼀只⼩⼩⽔盂,其中漂着拧檬⽚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是洗⼿⽤的。洗⼿时,可两⼿轮流蘸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擦⼲。
座次礼仪
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朝⼤门为尊”。家宴⾸席为辈分最⾼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席按顺序⼀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门的为主客,左⼿边依次为2、4、6……右⼿边依次为3、5、7……直⾄汇合。
若为⼋仙桌,如果有正对⼤门的座位,则正对⼤门⼀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门,则⾯东的⼀侧右席为⾸席。然后⾸席的左⼿边坐开去为2、4、6、8,右⼿边为3、5、7。
如果为⼤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份、地位,亲疏分坐。
筷⼦礼仪
⼀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桌边,⼀⼿拿⼀根筷⼦随意敲打,或⽤筷⼦敲打碗盏或茶杯。
⼆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时,要把筷⼦⼀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的餐桌前,相距较远时,可以请⼈递过去,不能随⼿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不能⼀横⼀竖交叉摆放,不能⼀根是⼤头,⼀根是⼩头。筷⼦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轻轻搁在桌⼦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要把筷⼦当作道具,在餐桌上乱七⼋糟地挥舞;也不要在请别⼈⽤菜时,把筷⼦戳到别⼈⾯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中餐进餐礼仪2
1.宗教的饮⾷禁忌
⼀点也不能疏忽⼤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并且不喝酒。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品,它不仅指的是⾁⾷,⽽且包括葱、蒜、⾲菜、芥末等⽓味刺⿐的⾷物。⼀些信奉观⾳的佛教徒在饮⾷中尤其禁吃⽜⾁,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
对于某些⾷品,也有所禁忌。⽐如,⼼脏病、脑⾎管、脉硬化、⾼⾎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不适合吃狗⾁,肝炎病⼈忌吃⽺⾁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也不合适吃甲鱼,⾼⾎压、⾼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
⼈们的饮⾷偏好往往不同。对于这⼀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如,湖南省份的⼈普遍喜欢吃⾟辣⾷物,少吃甜⾷。英美国家的⼈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硬需啃⾷的菜肴,⽼外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4.有些职业
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往往也有各⾃不同的特殊禁忌。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吃⼤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餐,不准喝烈性酒。再如,驾驶员⼯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点,还有可能使对⽅犯错误。
⽤餐的时候,不要当众修饰。⽐如,不要梳理头发,化妆补妆,宽⾐解带,脱袜脱鞋等。如必要可以去化妆间或洗⼿间。⽤餐的时候不要离开座位,四处⾛动。如果有事要离开,也要先和旁边的⼈打个招呼,可以说声失陪了、我有事先⾏⼀步等。
其次是卫⽣条件良好,在确定社交聚餐的地点,⼀定要看卫⽣状况怎么样。如果⽤餐地点太脏、太乱,不仅卫⽣问题让⼈担⼼,⽽且还会破坏⽤餐者的⾷欲。
还要充分考虑到,聚餐者来去交通是不是⽅便,有没有公共交通线路通过,有没有停车场,是不是要为聚餐者预备交通⼯具等⼀系列的具体问题,以及该地点设施是否完备。
中餐进餐礼仪3
中国餐饮⽂化漫谈中华饮⾷⽂化博⼤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的声誉。
中国⼈讲吃,不仅仅是⼀⽇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个⼩孩⼦⽣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喜庆。“蛋”表⽰着⽣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周岁时要“吃”,⼗⼋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番。这种“吃”,表⾯上看是⼀种⽣理满⾜,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种丰富的⼼理内涵。吃的⽂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化⼜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如于⾊、⾹、味、型外⼜讲究营养,就是⼀种时代进步。⼗⼤碗⼋⼤盘的做法得到了改⾰,这也是⼗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化在与世界各国⽂化碰撞中,应该有⼀个坚固的⽀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命⼒。
我觉得,这个⽀点就是优秀传统⽂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
华饮⾷⽂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化理论的深化,⽽且对于中华饮⾷⽂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活动过程中饮⾷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化意蕴,也反映了饮⾷⽂化与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说过:“⾷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种⽂化精神,却越来越⼴泛、越来越深⼊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饮⾷环境,都体现着⼀
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是指它给⼈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先是味道美。孙中⼭先⽣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要义。《晏⽒春秋》中
说:“和如羹焉。⽔⽕醯醢盐梅以烹鱼⾁,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化的⼀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的魅⼒之所在,美贯穿在饮⾷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化社会⼼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与⼈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种别开⽣⾯的社交活动。⼀边吃饭,⼀边聊天,可以做⽣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情,感情上的风波,⼈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活动对于社会⼼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
满,实在是⼀种极好的⼼理按摩。中华饮⾷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式。对于饮⾷活动中的情感⽂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化情调,追求⼀种⾼尚的情操。
健康饮食知识礼,是指饮⾷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化有很⼤关系。⽣⽼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三礼”中⼏科没有⼀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物。礼指⼀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种礼仪,⽽应该将它理解成⼀种精神,⼀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活动过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