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商业银行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用贷款业务过程中存在的贷前客户准入信息不准确、贷款额度存疑、用途合规性难把控、有效催收不确定、不良率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入手,结合个人信用贷款的规范流程,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了问题所产生的根源。通过构建严把客户准入关、提升大数据风控水平、规范贷款支用用途、完善贷后管理机制等管理策略,在有效把握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特點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降低互联网个人信贷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个人信用贷款;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9)14-0132-02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健发展,人民收入日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银行个人贷
款凭借着风险分散、收益率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商业银行的重视,其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张[1]。从2014年~2016年,全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余额就从23.10万亿元增长到33.37万亿元,增幅高达44.46%。其中,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用贷款以秒批秒贷、在线支用、灵活还款等优势很快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发展迅速。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业务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在规避经营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个贷业务,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无抵押个人贷款“痛点”[2-3]。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韩宇等[4]提出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正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由政府、行业、银行和企业组成的四维度管理、运行和监管模式,才能有效规避或者降低互联网金融的经营风险。吴惠明[5]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大数据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一系列风险改革的措施和路径,为在新形势下如何降低互联网大数据对银行风控管理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新思路。兰虹等[6]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过程的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分别对多种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其所存在的经营风险及管理漏洞进行了研究,提出加快推进大数据立法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协同监管、建立大数据征信、强化大数据国际监管合作、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等新策略,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