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推动信息传播进入电子时代,媒体形态多样化越来越强,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新媒体行业也一跃成为现代社会最主流的行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传统就业方向也包含媒体行业。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如何培育出能更好适应未来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众多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呈现出的新特点,然后分析该专业教学在科技环境变化中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最后提出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可行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策略
新媒体的概念比较宽泛,主要是指在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科技支持下出现的新型信息传播形态,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广告投屏等多种渠道为用户投送信息,如手机资讯、数字广播、网络媒体、数字报纸等。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以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不同形式进入公众视野,这一信息传播途径的变化,也使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
发生相应的变化,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策略,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一)广泛共享
网络是新媒体时代中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利用互连的网络化体系,各类汉语语文教材可以实时、大规模地传播,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络中挖掘更多学习资源,实现外延知识学习,创建专属于自己的知识库,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二)高可塑性
网络资源是现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资源,它既可以适应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又可以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按照课程的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适当的编排和应用,提高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容量,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强化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口语练习能力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寻名家口语集锦作品,并
储存在云空间中,以便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进行口语专门训练。
(三)高交互性
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一直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门课题,新媒体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交流的新途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可利用多样化的社交软件和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术交流效率,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当代大学生习惯应用的网络流行语、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便教师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课堂互动策略等及时进行更新,帮助教师塑造良好形象,提高专业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直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课件,减少传统课堂教学中板书的书写时间,预留更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的学科思维在课堂讨论中得到全面激发。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对汉语结构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因新媒体具有高度交互性特点,很多网民在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结合自
己工作和学习的内容对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进行二次加工,以达成一种新的语言传播效果,由此产生了大量网络用语。很多网络用语因具备趣味性、娱乐性、兼容性、多元价值取向特点,一经出现就受到广泛传播,甚至会形成一股新的语言趋势,在互联网中风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智能化特点,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流行语的广泛运用对汉语语言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不文明用语,很多网络词语的语法结构与标准语法完全不符,虽然通俗易懂,但会对汉语语言原来的某些用法产生干扰,从而对汉语语言的学习者造成干扰,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文化对汉语言文学内涵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文化在互联网中彼此交融,很多大学生因欠缺客观批判意识,难以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多元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准确识别,导致汉语言文学内涵难以被准确传递给大学生。另外,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越来越习惯应用电脑、电话等电子设备进行高效办公和学习,部分大学生不仅习惯使用手机拍照功能记录课堂笔记,还习惯应用各类教学软件辅助完成专业作业,大学生的汉字书写场景
不断减少,提笔忘字的情况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并不鲜见。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速食文学,碎片化、谣言化、低质量信息被无差别地传递给大学生,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古代文学等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作品欠缺研究兴趣,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造成影响,严重降低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育人质量。
(三)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对传统课程结构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新媒体在人类社会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导致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但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仍在沿用传统课程结构设计体系,未能根据文化产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其进行动态化更新和调整。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内容,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它更注重的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教育,这两个学科的教学时间安排较为合理,既有不同时期诗人、作家代表的著作解读,也会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内涵和艺术特。然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外国文学教育内容相对较少,虽然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开设外国文学作品解读课程,但采用开卷形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多媒体环境下,此种较为保守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也会影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深度及广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可行策略
(一)正确解读新媒体和教育的关系,开辟适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新媒体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大高校应对新媒体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正确解读,探索其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的应用价值,积极开辟适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才能培育出更符合未来文化产业建设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专业教师来说,应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对新媒体技术进行持续学习,了解新媒体教育资源的特性,探讨新媒体与传统教育的整合方法,并通过传统媒体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不断更新。高校也应积极响应教育部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号召,加大对新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开辟适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事先制作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件,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形式,使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焕发新的生机。比如现在流行的《经典咏流传》,通过对传统诗歌的改编和演唱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传承。这对于实施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
汉语言文学就业启发作用,老师可以结合音乐,对传统诗歌进行创造性的演绎,使课堂上的同学能够更好地记住所讲的东西。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QQ、微博、等社交软件也被大量地运用,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换与传递。
(二)根据新媒体发展趋势,对专业教学策略进行动态化调整
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媒体已经完成从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四项主流传播渠道向多元化、数字化传播渠道发展的过渡。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也应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趋势对专业教学方向、教学手段及教学策略进行动态化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能力需求,提高学生在社会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规范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学习不仅是为了帮助其获得终身发展的专业技能,更是为了传承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内涵,应始终抱有敬畏之心,不能对网络文化盲从。第二,教师应该对新的网络流行用语应用进行正确引导。要使同学们理智地对待网络流行用语,不要以为一切网络语言都是对传统文字进行的改良与革新,谨慎地考虑它的多重效应和影响。如部分通俗的文字设计的本意与汉语文字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并没有按照汉字的使用规范来进行改
动,有的还会添加一些粗俗的词汇和攻击性词汇,有的则体现了一种负面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应用新媒体时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筛选,助力优秀的传统语言及文化传承和发展。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根据自身对学科特征的了解,探寻适合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推动传统教学和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相互协调的教育目的。如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跨地区求学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汉语语言知识与自身认知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汉语言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借助校内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为学生推送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达到个性化的教学目的。其次,打破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局限性,利用新媒体技术及互联网资源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外延,拓宽学生视野。以网络文学作品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用口碑较好的作品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既然文学造就媒体风格,媒体风格也在促进一代文学衍生,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专业教学中也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
下的文学创作风格和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后撰写文学作品评鉴书,既能充分迎合学生的日常休闲放松方式,又能加深学生的思想深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问题是非的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