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第一稿)
一、设计意图
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了比较全满的了解与深入的分析后,开始把对水的关注转移到水和周围的事物的关系上。许多幼儿除了玩水之外,还借助石头、水管、水桶等辅助物与工具,进一步探索水的特性。
一个传统的故事《乌鸦喝水》给了我启发,当石子放入水中,水平面升高手,乌鸦能喝到水的道理显得十分有趣生动。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我发现乌鸦不是一定能喝到水,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于是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活动目标
1、理解《乌鸦喝水》故事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尝试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创编故事。
2、通过实验验证,发现幼儿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事先听过故事《乌鸦喝水》。
2、每组一个托盘、一把小勺、两个杯子、适量小石子和水。
四、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谈话引出
重点提问: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通过什么办法才喝到水的呢?小结:在瓶中放入石子,使水面升高,小乌鸦顺利喝到水。
(二)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1、第一次实验:水一样多,石头数量、大小一样
重点提问:老师也给你买准备了一个小瓶子,瓶子里也放了一些水,请你来做小乌鸦,也来用石子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喝到水?(幼儿分组实验,并验证交流) 小结:瓶子里的水都满了上来,大家都能“喝”到瓶子里的水。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真有用。
2、第二次实验:水不一样多,石头数量和大小一样
重点提问:乌鸦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每次都能喝到水吗?(幼儿分组实验,并验证交流)
小结:不一定,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的再多也没有用。
3、第三次实验: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多,分两种大小
重点提问:你们觉得乌鸦这次能喝到水吗?(幼儿分组实验,并验证交流)
小结:瓶子里放大石子,小乌鸦喝到水了。因为大石头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满上来了。而小石头笑,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满上来。
4、提问:除了上面我们想出的几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吗?(鼓励幼儿大胆分析推理,如把瓶子侧过来)
(三)根据结果,创编故事。
教师:你能根据我们今天试验的结果来编一个不一样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反思: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转而变成一个科学活动之后,却让我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一开始内容的选择,到后来目标的制定,再到环节的不断调整,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蜕变的过程。
一是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如何从数学这个角度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成了活动的第一步,体积、空间、容积等知识点很多,但适合大班幼儿的可能就是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所以各种操作活动贯穿始终,孩子或借助个别操作的方式或通过小组合作形式不断地让孩子观察、感知、理解物体体积与所占空间之间的关系。
二是科学活动语言的组织,因为科学活动的特点是严谨与缜密,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非常的精炼与简洁,但是试教下来,孩子的操作情况与预设有很大的差别,我的指令发不精确,所以孩子不能正确的去操作,后来仔细的斟酌每个环节中的每一句话,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让语言通俗、简练、明确,就像之后的操作活动,强调与突出了最快之后,孩子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可以说教案在不断的修正,思路也在不断地在开阔,活动虽然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但是取与舍之间很多东西都获得了提升,这是孩子能体验的,更是作为执教者的我所收获的!
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第二稿)
活动目标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
乌鸦喝水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活动准备
1、事先听过故事《乌鸦喝水》。
2、每组一个托盘、一把小勺、两个瓶子、适量小石子和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谈话引出
重点提问: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通过什么办法才喝到水的呢?小结:在瓶中放入石子,使水面升高,小乌鸦顺利喝到水。
(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出示图片,并猜猜图片中瓶子里的水都能喝到吗?(两组图片,第一组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瓶水多,一瓶水少;第二组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
重点提问: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一样?请你猜猜,图片中哪杯水放石头后小乌鸦能喝到?
2、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提出要求:先小组讨论,选出一个小朋友做实验,一个小朋友观察,另外一个小朋友做记录。一个托盘里的瓶子是一组实验,做完一组实验并记录好之后再做另一组实验。
3、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讲述实验的结果。
重点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什么了?请你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大家吧。
小结:通过第一组实验我们发现,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的再多也没有用。通过第二组实验我们发现瓶子里放大石子,小乌鸦喝到水了。因为大石头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满上来了。而小石头笑,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满上来。(三)游戏:哪组先将水槽中的水流向另外一边至刻度,即获胜。
重点提问:应该先放哪些材料能让水更快的流向水槽的另外一边呢?
反思:
在本案中,我以一个平常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地从文中到了答案,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所需要的。然而,课堂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地进行。”就因为课中的意外生成了美,惊醒了我的思维,学生的那一问恰是我未曾想到的,通过学生的疑问,激活了我的思维。我原以
为学生都会说乌鸦能喝到水,但却有一学生另外,提出了乌鸦可能喝不到水。这一问是我在备课时从未考虑过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情境的瞬息万变,情况的错综复杂。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学生的听众,听他把话说完,而没有及时地抑制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之处演示出来,在本案例中,杯子、水、石子,都很容易得到,通过学生的演示,其他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了什么情况下投石子水上升,什么情况下投石子水淹没。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投石子”不一定就会使水上升的道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本案中,正因为这一意外的提问,学生的实验,才使我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从而通过我的有价值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动脑,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质疑,释疑,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学生才敢说、敢做。同时这意外的事件也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第三稿)
活动目标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事先听过故事《乌鸦喝水》。
2、每组一张记录表和两个托盘。一个托盘中放有两堆相同的石头,两杯水(其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另一个托盘中放有两杯一样多的水,两堆大小不同数量相同的石头。
3、水桶,砖块,石头,硬币,剪刀,塑料玩具,木块,泡沫球,橡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谈话引出
提问: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最后是怎么喝到水的呢?
为什么把石头放入瓶子中乌鸦就能喝到水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操作:提供一个有水的杯子,请一名幼儿将石头放入杯中,观察是否真的能否喝到水。
小结:原来在把石头放入杯子中,石头占据了水的地方,使水面上升到瓶口,乌鸦就顺利喝到水了。
提问:那是不是有水的杯子里放入石头乌鸦都能喝到水呢?
(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ppt出示图片,请幼儿猜猜图片中瓶子里的水都能喝到吗?(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一样,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但大小不一样)
(1)出示图片1
提问:请小朋友们一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边的石头是一样的,但是杯子里的水不一样多,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2)出示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