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前几天,后台有粉丝留言说:
“为什么总是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三?请专家小编阅一下宋范成大的《祭灶词》和清顾禄的《清嘉录》就不会这么说了!”
“专家”这个词实不敢当,小编就是小编,新的一年,还是那个一如既往且不辞辛劳为大家服务的小编。
南方部分地区还有“腊月二十九是小年夜”的说法呢!
那么,小年到底是哪天?
简单科普版
其实,小年并不是专指某一天,各地风俗习惯不同,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一样。小年又称祭灶节灶王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向灶神祈福,求全家来年平安。
祭灶的传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俗称为“送神”,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以此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所以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祭灶的传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在中国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是腊月二十五。
古代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史料考证版
“廿三”还是“廿四”? 回到古代答案
小年是过年前的重要前奏,同时也是灶神上天的日子,灶神会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玉皇大帝想了解的事务。俗话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中国的老百姓对灶王爷这次“上天”非常重视,会进行大扫除,还会在灶台上方贴上“灶王爷”挂图。
为了不让灶神说人间的“坏话”,这一天还流行吃麦芽糖,好让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而张不开,这也是刚才提到的北方民俗“廿三,糖瓜儿粘”的由来。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廿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廿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最悠久的。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
这就要到清朝了。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廿三在坤宁宫祭祀神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官员随之效仿,每年腊月廿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还有一种说法,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廿三过小年,百姓腊月廿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廿五过小年。
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
西南云贵川地区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有网友脑洞大开,为灶王爷画了个回天庭的路线图:
假设灶王爷的各个影分身在北方吃完了小鸡炖蘑菇、烤羊腿,腊月23 出发,当晚到达长江流域附近,再次开始享用美食,腊月24一早从南方启程,去了哪不知道,反正腊月29必定出现在长三角地区吃小笼;腊月30接着去西南耍;正月15、16去南京、云南……
基本上灶王就是这个线路↓↓
小年这一天有什么习俗?
1祭灶神
“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灶神,本是因为万物有灵观念驱使以及对上古人发明火烧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
《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才出现了人格化的灶神。 
所谓“送灶”,就是把旧年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表示灶神已经“上天言好事”去了。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一天
祭灶的习俗表面看是人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人对发明火的先贤功德的感念。人们赋予灶君“司命”的职责,通过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仪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铺张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