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就开始“过年”
今天就是阴历的十二月二十三,小年。按照过去的说法,从这一天起,就开始“过年”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把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与我国北方人把“冬至”当成小年来过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的古人把“冬至”看作是冬去春来从头起始的意思,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头。腊月二十三因为它最为接近除夕的大年夜,所以人们普遍把这一天定为“祀灶日”,又叫“辞灶日”,它才是真正的小年夜。南京的民谚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年糕;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年夜……”民谚还在流传,可对城里人来说这些年俗已经渐行渐远。人们一边叹息年味的变淡,一边却选择忘记传统年俗……其实,你也可以有别的选择:从今天起,按南京老年俗来过这个牛年……
【老南京有关灶王爷上天的传说】
南京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一说,它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俗活动。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 灶王爷” 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 司命菩萨” 或“ 灶君司命”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人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
女神被称为“ 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 东厨司命主” 、“ 人间监察神” 、“ 一家之主” 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在今天老城南的古民居里还能看到这一奇特的民俗现象。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今天的老南京特别相信这一传说。
【习俗一:祀灶】
老南京祀灶的日子是有严格规定的,据民国时期南京著名民俗学家夏仁虎先
生的《岁华忆语》记载:有“军三民四龟五”的说法,“军三”是指军家的送灶日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的夜里,这一天离大年夜刚好七天,又叫作“小年夜”、“过小年”,送灶王爷的习俗由此而来。由于官府卫所等军家,皆功臣之裔,声势赫然,与庶民有异,民间就有了“只许军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民谣。“民四”则是指庶民在二十四日夜来送灶,以示与官府军家的区别。至于“龟五”之说,则是指妓寮、乐户、优伶等卑下之人只能在腊月二十五夜才能送灶神上天,“龟五”通“龟儿”,即王八。龟五”到了今天就成了“龟儿王八子”这一句骂人的话了。习俗发展到今天,祀灶的日子也不尽统一,也就没有那么多的
讲究和说头了!一种说法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另一种说法是城北居民多以二十三,城南居民多以二十四送“ 灶王爷”的习俗。
据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记载南京地区祀灶习俗时说:“二十三俗谓之小除夕。是晚,人家祀灶神,供红枣汤,以饴和芝麻,曰灶糖;供料豆,云秣神马;取灶神像焚之,云送上天。祀灶,妇愠之祀也。是夕,厨娘皆换新衣裙,主妇主其祀。士大夫弗与也。编户人家,则谓灶神主一家祸福,是夕上天廷奏善恶,故媚灶之风大炽。”南京城北的居民多以外省来宁者为多,所以送灶主祭一般不用妇人。故老南京的民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灶台、几案、锅碗等厨房用品洗得干干净净,再书一幅“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摆上两碟菜、一盘灶糖、一盘欢喜团,然后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纸马、纸做的梯子,外加用小剪刀剪成半寸长的稻草拌着的料豆,这里面有“供料豆,云秣神马;”的说头。然后再揭下“ 灶王爷”的神像,这叫接引灶神归位,最后焚之,这叫做“送灶神上天”。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一天【食俗二:吃灶糖】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老南京的人们大多要吃年糕之类的食品,本地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
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欢喜团这种食品也是老南京在“小年”里必吃的一种食品,南京民俗大家夏仁虎先生在《岁华忆语》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糯米舂白,蒸孵后晒干,和饴糖,用竹阁漏二搓成圆形,俗名欢喜团。而反映南京本地风俗的《江南好词》也云:“江南好,最好是新年,福寿酥并鸡骨断,欢喜团泡马蹄糕,油炸大元宵。”“鸡骨断”,以饴糖裹白糖为之,俗名寸金糖。“马蹄糕”,俗名年糕,舂糯米成粉,和糖蒸煮者。这就是秦淮小吃年糕的真正来历。
[风俗三: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南京的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探访】
高淳是南京地区古代民俗保存的最为完整的地方,在这片古吴头楚尾之地,因为闭塞而保留下来的原汁原味的民俗节目,更显得别具一格弥足珍贵。
去年从“送灶王爷上天”的腊月二十三直到除夕,我特地到高淳阳江镇的外婆家玩,看到民间祀灶习俗的全过程。祀灶那天,每个人还都要脸朝门外磕头,表示对灶王爷的恭敬。除夕那天晚上,传说是送出去上天的灶王爷回来了,每家要放一块豆腐在自家锅里,灶王爷看到家里锅里只有豆腐,会以为去年家境不好,就会心生怜悯,必定保佑来年发财。“接灶”那天,也一样要脸朝门外磕头,把灶王爷接回来。
那时候,王婆会把新请来的灶王爷的神像恭恭敬敬地贴在灶墙上,敬上一盘水饺,燃上三炷香,跪拜于地并磕上几个响头,祈求灶王爷消灾降福,保佑一家老小平安。而居住在城南门东地区的老南京这天除了祀灶,还要到附近的石观音庵去礼佛,很是隆重热闹,现在由于生活水平和节奏的提高,大灶已经没有了,都用上了煤气包,可是过小年的习俗还是挺受重视的。(方长啸)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这是一句在南京十分流行的民间俗语。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都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干干净净过大年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南京的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急忙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
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