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音乐画面
欧美电视台的纪录片善于运用情景重现的方法,而我们的纪录片喜欢运用讲述和历史资料再现的方法,比如许多CCTV10的纪录片就是的,从头到尾都是叙述和图片,要不再搞点所谓“珍贵影像”来,再就是专家学者的讲述。
而像BBC、discovervy等国外电台的片子多喜欢采用情景重现的方法,这部纪录片就是,看完本片,我都有点坠入历史的感觉了,想去那个时代,真是身临其境。
我们的片子与他们就是两套视角的差别,我们是第二人称视角,像是要去解密什么东西,然后由制作方解答,而他们则是把观众放入其中,自己感受,思考,并赋予适当的讲解。这一点,在中西方的学校课堂也可看出来
古老的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相较美国纪录片注重故事、强调营造悬念和情节的特点,欧洲的纪录片结构相对舒缓,更看重纪录片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
欧洲——皮娜
欧洲纪录片一直坚持高雅、严肃的风格,善于将一些电视剧和电影的故事手法应用到纪录片中,可视性强。
德国人理性而古板,即使犯过错,都能认罪服输、袒露悔意,靠谱。用镜头来说话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的舞蹈艺术,记录了皮娜的三段舞蹈:《穆勒咖啡馆》(1978)、《春之祭》(1975)和《月圆》(2006)。影片从2008年开始拍摄,直到皮娜·鲍什2009年逝世。
文德斯非常敬仰皮娜,而且拍摄这部电影,可以说全是皮娜的功劳。文德斯说:“拍电影的过程中,我很信赖皮娜。而且她就似乎是一个巨人一样,我只能牢牢跟随她。我经常会问皮娜,你看我这里拍得对不对。这部电影就是在她的肯定和否定中完成的。”为了能让观众更加好地欣赏皮娜的表演,文德斯还使用了纪录片里少见的多机位拍摄的技巧,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记录皮娜的舞姿。有的时候,我们能在电影里听到文德斯的皮娜的小声交流,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为观众更为精准地看到皮娜的肢体动作和舞蹈语言。
这是一部献给2009年去世的“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电影。影片跟随皮娜·鲍什和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先进的3D技术,展示皮娜创造的让人振奋又无可比拟的现代舞艺术。影片将带领观众展开一次视觉感官上的发现之旅,将这个传奇的舞蹈剧场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除此之外,文德斯的镜头还将跟随舞者们离开剧场,走进乌珀塔尔这座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这里是皮娜的扎根之地,在超过35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她创作生活的中心。
配着Thom Hanreich主创的现代性乐曲,有维多利亚式花园里向西装男子一次次放任倾倒的红衣女子、有在工厂里背靠健硕男子亮出肌肉的亚裔姑娘、有在草地上一遍遍登上又放倒椅子的黑人少女、有玻璃房里在艾斯梅拉达曲调中蜷缩成一团的楚楚印巴裔男子、有城市轻轨车厢里竖起长耳的男子邂逅上正欲咬死抱枕的姑娘、有十字路口飞扬的恋人、有山丘上迎着夕阳远行的时装队列——那消失于太阳深处的费里戏团。这一切,都是皮娜鲍什秘密的一部分,关于呼吸、关于生命、关于跳舞,由她的徒儿们告诉你。
文德斯承认自己的作品和大家想象的不同,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更多的是关于皮娜的作品。
香港——音乐人生
香港电视台的纪录片以新闻时事为主。与之对应的是民间独立的纪录片导演,其中一类是抓取香港社会中的各种独特的人物和事件拍片,另一种反应香港草根阶层的诉求。
由张经纬导演执导的纪录片《音乐人生》是一部讲述一个名为黄家正的天才钢琴少年成
长过程的影片,影片通过将11岁和17岁时的黄家正交叉对比,体现了一个少年精神内核的建立过程,表达了作为人对人生执著的思考。
显然这是一部以社会内容为题材的纪录片。这类题材是指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关系的题材,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人们通过纪录片或纪实作品看到真实的社会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因此纪录片创作者在选题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尽可能满足受众在这些方面的追求。所以优秀的社会类纪录片在选题上,应该具备民族性、时代特征、形象性、人文品格等品质。
民族性或者说民族性特征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历史传统,社会状态、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观念的反映和表现。就《音乐人生》这部作品来看,故事的背景地是香港,因此民族性的特征并不是非常明显的。
时代特征是指纪录片作品反映出特定的时代风貌,触及当代人关心的社会问题,揭示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体现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音乐人生》这部作品的时代性也是非常鲜明的,影片虽然主要讲的是黄家正的故事,但是通过小家正,看到了香港音乐教育的缩影,反映出了现代香港音乐教育的许多问题。在香港这个浮华社会,当音乐教育与奖项、比赛、升学、荣誉这些联系在一起,当音乐已经不再是音乐本身,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已经不再纯粹,不是因为热爱音乐喜欢演奏,而只是用音乐作为一块升学的跳板,一种成名的武器。而这些从小就学习音乐的孩子们,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成长的问题,练习的枯燥,比赛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他们过重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可能会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起到消极的作用。影片上映后,引起了香港各界对于音乐儿童的关注,已经对香港音乐教育
体系的触动和反思。
而说到形象性,是指题材的内容具有适合表现影像生动的形象因素。选择的可视形象不仅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而且能显示出人物所处环境中的特定格局。影片主角黄家正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少年钢琴家,影片呈现的是11岁时的他,儿时学琴、年少成名赴捷克演奏录制唱片,以及17岁的他执导校乐团赢得全港演奏冠军的故事。黄家正是一名钢琴演奏家,而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也都关乎一个主题——音乐。年少成名是他的成长过于迅速,他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他成长的六年可能比有些人的一辈子都要精彩许多,这样的经历也早就了他特有的自信张扬的鲜明独特个性。因此影片内容的可视性上,环境和人物都是非常有可视性的,作品在视觉形象上也非常丰满,能够吸引观众,这也是为这部人物纪录片并不沉闷冗长,有观赏性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点人文品格,这也是整部影片反映最多的一个元素。人文品格的核心是人。人文品格是指纪录片作品理应蕴含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能够引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部影片中,贯彻始终的是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导演曾经说过,他不想表达一个人是怎么成功的,他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考。影片中,11岁的黄家正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人?”仅仅是因为进化吗?然后他用了六年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他说他讨厌饭桌上的话题永远只有音乐和足球,他反对父亲的功利主义,他说音乐就是音乐,音乐的本质是做人。影片不断向人们呈现着11岁和17岁的黄家正对同一主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他的思考从未停止,他对音乐和人生的追求从未曾改
变。他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人。这些他曾经历过的迷惘,是我们每个人成长中都曾有过的迷惑,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他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却是很多人都没有的。他对生命的思考很认真,也很透彻,他已经知道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了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他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执着,一种价值观,一种思考的力量。思考是一个人生存的意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对生命有些许反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的后期剪辑制作特点。本片最大的特就是蒙太奇手法的成功运用,11岁与17岁的黄家正不断穿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对比反应成长,用对
比凸显和强化主题。另一大特就是同期声的巧妙运用,片中环境音与画面并不完全同步,往往是环境音先于画面出现几秒,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情感韵味,声音的交替剪辑也增强了叙事的节奏。另外,片中现场收录的室内乐队演奏效果非常地震撼,创作者甚至不用任何画面来配演奏音,当演奏音出现时,屏幕也变成了黑。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需要“题材、主体、环境”三位一体,这是纪录片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有一样不到位或者说相互不适合,作品都会有先天性的缺陷,从而影响纪录片的品质。张经纬导演一开始拍摄的是三个同期出道的“音乐神童”,其中包括黄家正,而六年之后导演再遇黄家正才决定将他的故事作为一部作品拍出来。这多少有一定的巧合因素,所以我们说好的题材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导演本
身学过大提琴、修过音乐、电影制作,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修养,早起和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合作过两部影片,早期还有纪录片作品《》。《音乐人生》这部影片的背景,恰好也是导演成长生活的城市香港,导演对背景环境是相当熟悉的,这点也非常有利于纪录片的创作。在《音乐人生》里,题材、主体和环境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因此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美国——安妮莱波维兹的浮华视界
特别纪录片在制作和播出时间上有一定的伸缩性,因而可以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围绕特别事件穿插历史背景,运用特技、音乐、对话、模拟等多种表现元素来烘托主题,并灵活地安排结构顺序,节目时长也没有特别的要求。这样,西方的特别纪录片较之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更具有艺术性和灵活性。
安妮·莱儒柏枢维兹是当代最富传奇的女性摄影师,为《滚石》杂志工作,纪录1960年代的反文化活动,又替《名利场》(Vanity Fair)、《VOUGE》等时尚杂志拍摄人像作品,看尽无数名流风华。除了回顾安妮的精彩创作,云集朱莉亚·罗伯茨、乔治·克鲁尼、米克·贾格尔、琥碧戈柏、克丝汀邓斯特、绮拉奈特莉等明星精彩访谈;小野洋子亲口陈述蓝侬身亡前一天,拍摄裸身相拥经典画面的过程。
大陆——大师·朱自清
审美型纪录片作品,它们执著地探索着纪录片艺术创造的空间和审美表达的可能,并进行美学新尝试。
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历史人文纪录片。解说词既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又能进行细腻的描述。如果我们以讲故事的思维来写解说词,注入说故事的元素,注意设置悬念,将情节安排得详略得当,并且跌宕起伏,则可以紧紧吸引住观众“探知事实真相”的欲望。许鞍华
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是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纪实频道以栏目形式打造的一个电视文化工程,是今人重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构想,是我们与观众共同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的一种尝试,是用敬畏和自信来打造艺术精品的一种努力。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这可以启示观众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中,审视和反省我们民族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与历程,重新发现和阐释大师对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