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电影
许鞍华又名“新兴电影运动”。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摄制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1933年,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孙瑜《大路》,夏衍、程步高《春蚕》,蔡楚生《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国防电影
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于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以及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与“国防文学”相一致,国防电影旨在动员文艺界参与救亡运动,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代表作有《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文华影业公司
抗战后上海的一家电影公司,与昆仑影业公司齐名,创办人吴性栽。在选择创作人员和选题拍片上非常重视艺术质量,带有浓厚的艺术知识分子气息,更关注普遍化的人性问题。代表
人物佐临、曹禺、桑弧、费穆、张爱玲,代表作《太太万岁》《小城之春》等。
大观楼影戏园
由任庆泰经营,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此处放映。2005年被授予“中国电影诞生地”名称。
台湾新电影
八十年代初台湾出现的导演创作体。特点: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要特征,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寻题材,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台湾几十年历史变迁,为表现生活、特意追求写实主义。提倡非叙事性、非职业演员,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和实景拍摄。代表人物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等,代表作《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
健康写实主义
指1960年代由李行导演开启的一种台湾电影风格。其明显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编辑风格
的启发,既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保持着一定的关联性,又符合台湾当局在文艺政策中所推行的“六不”准则,还以其对社会面貌、现实生活与普通劳动者的带有写实风格的描写,一改台湾电影服务政宣、远离现实的弊端。提升了台湾电影在海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代表作《蚵女》《养鸭人家》。
主旋律
一种有着类型电影倾向的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秩序的电影类型,体现了转型期国家对电影工业的扶植和对于体现意识形态国家意志的软性要求,是一种功能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的电影类型。当前有中心转化的趋势,教化性趋向缓和,开始走向注重故事情节包装和商业化的叙事策略。
先锋派
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德国兴起的电影流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极大影响,作品中体现出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印象派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痕迹。
印象派
20世纪20年代路易•德吕克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理论上提出“上镜头性”概念,试图通过纯粹的电影艺术语言来振兴法国电影。代表作阿贝尔•冈斯《车轮》、杰•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等。
布莱顿学派
1900年左右出现的英国电影团体。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和威廉孙。其首创了特技摄影,使用叠印法拍摄了大量魔术影片;此外还首创了简单的蒙太奇,第一次使用了特写。代表作有《科西嘉弟兄》《祖母的放大镜》《在华教会被袭记》
室内剧
19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电影风格,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其摈弃了表现主义电影中常见的幻想和传说等元素,主要表现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事件。聚焦于强烈紧张的内心情境,且大多是悲剧结局。代表作《铁道》《除夕之夜》《最卑贱的人》等。
诗意现实主义
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它并无明确的系统理论,在创作上强调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代表人物有雷内•克莱尔、让•维果、让•雷诺阿等。
新德国电影
发端于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是当时德国青年电影人的一次电影革新运动。其在电影语言的革新上各有建树,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题材上反思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具有思辨彩。代表人物及作品施隆多夫《铁皮鼓》、赫尔佐格《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文德斯《德州巴黎》。
新好莱坞电影
指在1967年-1976年,好莱坞电影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外来影响之后,以及经历了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兴起对电影的冲击,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的一些改变。代表作阿瑟•佩恩《邦妮与克莱德》。
香港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把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家庭及本土文化纳入为拍摄题材,为当时的香港电影带来一片新景象。
左岸派
“左岸派”,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导演体,因成员都住在巴黎赛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罗布-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代表作有《广岛之恋》(1959)、《长别离》(196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克列奥的两小时》(I961)等,强调个人风格,不拘传统的电影语法;常也被归为"新浪潮"电影。
真实电影P91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包括法国真实电影运动和美国直接电影运动。受到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启发,要求导演能准确地发现事件和预见其戏剧性过程,当机立断进行拍摄。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代表人物让•鲁什、梅斯尔斯兄弟等。
“海斯”法典
美国历史上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由全美电影制片和发行人协会主席W.海斯与耶稣会教士D.洛德等人起草制订,1930年公布。1966年被正式取消,由分级制所代替。
新现实主义
二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运动,其电影风格对现代电影创作有深远影响。特点包括: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描写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实景拍摄自然光;多使用非职业演员。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等。
黑电影
主要指好莱坞四五十年代拍摄的犯罪题材影片。特征:夜景场面多,给人以深不可测的危机感;采用表现主义摄影风格,影调阴森沉重;主人公常有双重人格,死亡归宿;惯用倒叙或第一人称叙述以描写心理。代表作《马耳他之鹰》《双重保险》等。
超现实主义电影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代表作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
白电话机电影
一种以豪华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专事描写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意大利影片。流行于墨索里尼政权统治时期。因影片中常出现富有家庭使用的白电话机而得名。
散文电影
街道电影
在室内剧影响下出现的一些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影片。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了这个词。表现了社会现实,以一种直接的、不尚虚饰的和客观的风格,简练的演技和力求真实的布景,来反映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德国电影在无声电影末期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努力。代表作卡尔•格吕纳《街道》、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
现代派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1919-1924年德国出现的电影流派,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动力来自于表现主义风格绘画和戏剧。代表作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
DOGMA 95
1995年成立于哥本哈根的丹麦电影小组,发端于1995年签署的《道格玛宣言》,对电影拍摄提出10条戒律。限制捕捉生活的表面现实,倡导突显人物的内心世界。代表人物拉兹•冯•提尔等。
软性电影
左翼电影创作高潮时期,刘呐鸥、黄嘉谟等人倡导的电影理论,主张“形式美学论”和“娱乐”本位电影观。认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反对左翼电影在
银幕上闹意识、充满说教和左倾彩,认为电影应该是软性的,提倡艺术快感论。其观点受到左翼电影人的批判。代表作《化身姑娘》、《喜临门》。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英国的一次以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创作思想上受苏联电影的影响较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同时也广泛吸收了法国先锋派、伊文思及弗拉哈迪的经验。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代表作品有《锡兰之歌》《住房问题》《煤矿工人》等。
电影技术
景深镜头
针对被调焦物体平面精确调焦后,位于该调焦物平面前后的能结成相对清晰影像的景物间之纵深距离,亦即能在实际像平面上获得相对清晰影像景物空间深度范围,称为景深。导演可以利用景深镜头作单个场景内纵深场面调度,如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中凯恩母亲
签字而小凯恩在窗外玩雪球一场,画面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形成画面内部蒙太奇。
声画对位
原是音乐术语,音乐作品中若干相对独立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的整体。此概念是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文章中首次提出。指声音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个有其内在的节奏,独立发展。他们分头并进,从不同方面说出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
画外空间
是指银幕四个边框之外存在的空间,它是观众视觉所看不到的,只是凭想象感知到的空间。
电影声音
通过对人声、音响和音乐等声音元素的艺术设计,最终利用技术手段创造出的电影听觉语
言。电影声音既不是独立于画面存在,也不是画面的附属,它是电影这门视听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非自然音响
无声源音乐
画面中未出现声源的音乐,亦称“画外音乐”或“主观音乐”。这种音乐来自影片的作者(导演、作曲家等)对画面内心的感受,是根据影片塑造人物性格和渲染环境气氛等需要而设计的,起着解释、充实和评论画面内容的作用。
同期录音
电影录音工艺之一。拍摄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录制人声和动作音响等,具有与画面上的影像配合紧密,情绪气氛真实,可缩短影片后期制作周期等优点。同期录音对录音师、设备及现场条件的要求较高。
跳切
一种剪辑手法。打破一般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以动作的跳跃式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常常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并非毫无逻辑的随意性组接。
悬念
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剧作中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一般电影剧作中多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或人物心理的剖析来增加观众兴趣,构成剧作悬念。悬念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从而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