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新社会语境下中国电影美学的新困境
翟 琦,卜佳莉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1)
许鞍华作者简介: 翟 琦(1992-),男,山西侯马人,毕业于重庆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艺术学硕士。卜佳莉(1994-),女,湖南常德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表演系,文学学士。
【摘 要】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都会深受当下文化与社会语境的影响,其改变方式也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开放,以及政治的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电影美学作为电影艺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它涵盖了戏剧、绘画、建筑、雕塑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包括电影艺术本身的言语与结构。电影美学一直以来是电影创作者追求的要素之一,其希望通过运用电影美学的形式,到影片中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当下中国电影美学没有新的理论增长点和突破点,理论资源与新的社会语境格格不入已成为电影美学的新困境。电影艺术中必须正确认识美学的意义且确立美学的新定位,坚持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想结合的方式,促使我国建立起与时代相符合的电影美学理论,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语境;中国电影;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70-02
一、新时期以来在社会语境的影响下的电影美学
改革开放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自1977年以来,电影创作者在自身的电影创作中不断寻求提升影片自身的美学途径。中国的电影创作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关心和专注电影美学的问题。新时期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充满机遇与挑战。这一时期,外国的思潮大肆涌入,文化软实力向我国不断输出。在不同程度影响到国民思想时,我国电影创作者才开始认识到了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的重要性。但是,中国在经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之后,电影创作者开始真正去思考中国电影美学文化该如何发展,而在时代影响下的电影美学中最直观、最深刻的体现,便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民。
(一)对拥有美德的人的赞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解读,赞扬美德一直是中国民族的优良传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电影创作中出现了赞扬平凡人物美德的电影。如电影《黑三角》(刘春霖、陈方千执导),讲述了中国警察与国外间谍进行斗争的故事。影片着重赞扬警察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品格。警察之于平凡的人物,是这一时期国产电影表达的重点。《白求恩医生》
也是当时拍摄的重要影片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位拥护无产阶级的医生,在战争时期来到中国并加入到中国的救护队,为了救死扶伤不言劳苦、不怕牺牲的故事。创作者所创作的题材满足了大量电影程式美学美感的同时,也切合了当下众对于凡人赞美的期望。而在此类电影中,人物的塑造采用的是向上向善的模式,给国人传达了众多的正能量。电影美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思当下社会的作用。电影美
学文化对于维系当下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电影被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在电影遵循美学文化的程式下,不断去解构电影中人物对于重塑电影美学的新意义。而对于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多数中国人民还处在迷茫混沌期时,将美德人物再现到银幕之上,是对国民进行良好的心理安慰和文化调剂。而这是电影美学所追求的文化力量被放大到了极致,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期许和希冀。
(二)电影创作者致力于文化反思。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社会中经历了较为特殊的时期,其美学价值观受到当下社会的影响。而在这一时期的导演们,通过影像记录了自己对于时代的印象,创作中拥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并且融合了时代下人物的命运悲剧,影片着重表现了对往事的回忆与反思。如影片《活着》由张艺谋导演,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融合了张艺谋导演自己的思想,以及在时代背景影响下故事创作的新诉求,讲述了富贵一家人在社会变革中遭受的
种种挫折。除此以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是跨时代的代表作之一,陈凯歌导演突出表现了大时代下人性的恶,让观众不断思考和反思时代之于人的影响。文化是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准,电影文化作为文化输出和文化殖民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重视,同样给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
这一时期电影也把重点放在了之前不受关注的女性体上,他们从多种角度去探求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命运,电影美学的方向开始有了一个新维度的转变。如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