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研究
电影是人们消费文化、获取信息、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和影响的重要载体。我国自20世纪初引进电影以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挑战。
其中,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底层叙事是对社会底层性格的反映,是对社会阶层的反思和批判,是对小人物现实条件的描摹,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发声。而现实主义风格,则是体现了电影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反思和批判的一种风格。
在我国的电影史上,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一批批真实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状况的电影。例如1935年的《南方春天》、1937年的《守卫春天的地方》等影片,它们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上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好评。这些影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存现状,更在叙事方式上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以真实的情形、真切的生活经验和人物形象去触动观众的心灵,体现出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呈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底层生活和民生问题的优秀作品,如《小放牛》、《西麻布情史》、《生死场》、《红高粱》等。这些影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历史事件中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变化,以及主旋律电影的开端。
许鞍华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在当代中国电影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贡献。如贾樟柯的《小武》、《天注定》、《山河故人》等影片,许鞍华的《北京水木清华》、王小帅的《天浴》、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等影片,它们有的走访社会底层,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有的挖掘历史痕迹,探索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有的在现实和虚幻之间穿梭,呈现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精神世界。
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在现代中国电影中的发挥,与电影艺术的创作、思想、手法等息息相关。一方面,底层叙事现实主义本身就具有开拓现实性叙事的历史和思想背景。通常情况下,这种风格的电影是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的关注和体现,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更有关爱和温暖的暖流感。另一方面,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也在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问题,在表达上强调真实、生动和自然,体现出电影艺术的感性和真实性特征。
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与探索,还受到了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短暂而激动人心的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电影的再次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之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则使中国电影创作更加自由和多样,也激发了电影人对于探讨底层生活、呈现社会现实的热情和活力。例如,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在吴子牛的指导下,拍摄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小城之春》等影片,这些影片极具人情味和艺术品位,为中国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底层叙事现实主义风格是我国电影创作中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领域之一。底层叙事现实主义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积淀。在实践中,电影艺术家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深入探索底层生活和社会现实,用真实、感性的语言去呈现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