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
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
《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山而小天下,“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1.诗句原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2.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3.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
化的。
4.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积累拓展
四、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点拨:背诵要饱含感情,默写要流利准确。
五、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
点拨:摘抄时可选择千古流传的名句。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0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1.反复诵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写作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
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
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
然泪下。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预设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
主。“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秀丽王
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
情。
设问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