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
汉字字体的演进
一、甲骨文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系统。这种文字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又称卜辞。首次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地原为殷的都城。甲骨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兼有雄浑粗放和精致秀丽的。
二、金文 是指铸造或凿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产生于商代,兴盛于西周,早期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由于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三、石鼓文 传为周秦石刻文字的石鼓文久为书坛所称道,据考证是秦献公时刻在十个鼓型石上的文字,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叙秦朝君王的渔猎情况。这种文字,已成为研究小篆来源的典型资料。
一、甲骨文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系统。这种文字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又称卜辞。首次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地原为殷的都城。甲骨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兼有雄浑粗放和精致秀丽的。
二、金文 是指铸造或凿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产生于商代,兴盛于西周,早期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由于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三、石鼓文 传为周秦石刻文字的石鼓文久为书坛所称道,据考证是秦献公时刻在十个鼓型石上的文字,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叙秦朝君王的渔猎情况。这种文字,已成为研究小篆来源的典型资料。
四、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时代的标淮字体,相传由秦丞相李斯所创。由大篆演变而来,线条圆润,笔划匀称,结构统一定型,字形呈纵势长方,其结体己明显具备了对称美的特征。
5、隶书 相传由狱吏程邈所创,进一步将大、小篆笔划作了简化,变圆转为方折,出现波
、磔,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隶书源于战国,在汉代成为标准书体,尤其东汉刻碑成风,更使隶书趋于洗练完美之境。其中集纤而能厚、清隽劲秀于一体的《礼器碑》被推为隶书极则。《熹平石经》字体方整,中规入矩,或可从中窥得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六、楷书 楷书省改汉隶波磔,增加钩超而成。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故名。楷书的开创一般认为应在三国至魏晋时期。
七、行书 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书时无规定写法,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行草”。行书于魏晋南北朝逐渐流行,至东晋大盛。
八、草书 草书始终是一种辅助书体,于书法史上并未形成一独立的阶段。其中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相传为汉代史游所创,可能因多用于章奏而得名;又因从隶书简易便捷而来,亦称隶草或草隶。笔划顿挫中有牵带连贯。但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
第二节 魏晋至隋唐的书法艺术
六、楷书 楷书省改汉隶波磔,增加钩超而成。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故名。楷书的开创一般认为应在三国至魏晋时期。
七、行书 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书时无规定写法,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行草”。行书于魏晋南北朝逐渐流行,至东晋大盛。
八、草书 草书始终是一种辅助书体,于书法史上并未形成一独立的阶段。其中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相传为汉代史游所创,可能因多用于章奏而得名;又因从隶书简易便捷而来,亦称隶草或草隶。笔划顿挫中有牵带连贯。但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
第二节 魏晋至隋唐的书法艺术
魏晋至隋唐,是书法各种书体的形成与完备的一个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草中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行、草书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草中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行、草书体,
其功能从汉代的实用功能向审美欣赏功用转化,为之后使书法成为一门艺术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隋唐的书法在继承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隋代的书法基本上是北碑系统的传承;初唐在北碑的基础上融汇南帖的特点,开创出一代新风。
一、魏晋钟繇和“二王”的书法
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魏晋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楷书和行草书规范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钟繇 钟蹈的书法从学习汉隶开始,在书写过程中改革了汉隶“蚕头碟尾”的方法,使字形变得更为方正平直、方便易写。这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钟繇的真迹早已失传,现只能看到后世的摹本,有《宣示表》、《荐季直表》等。
2.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被称为“二王”,也称大“大王”、“小王”,王羲之又被称为“书圣”。他出身望族,晋室南渡后官至右将军,故后世又称他为“王右军”。书法服从卫夫人学,后退览历代名迹,包括钟繇的作品,最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王羲之擅长楷书,行草,他的楷书在继承钟繇书法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完全摆脱了钟楷中的隶法,最终完成了楷书的书写规范,传世有后人摹本,如《乐毅论》等。在行草书方面的艺
一、魏晋钟繇和“二王”的书法
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魏晋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楷书和行草书规范的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钟繇 钟蹈的书法从学习汉隶开始,在书写过程中改革了汉隶“蚕头碟尾”的方法,使字形变得更为方正平直、方便易写。这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钟繇的真迹早已失传,现只能看到后世的摹本,有《宣示表》、《荐季直表》等。
2.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被称为“二王”,也称大“大王”、“小王”,王羲之又被称为“书圣”。他出身望族,晋室南渡后官至右将军,故后世又称他为“王右军”。书法服从卫夫人学,后退览历代名迹,包括钟繇的作品,最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王羲之擅长楷书,行草,他的楷书在继承钟繇书法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完全摆脱了钟楷中的隶法,最终完成了楷书的书写规范,传世有后人摹本,如《乐毅论》等。在行草书方面的艺
术成就更大,他的《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来的智永、虞世南、米芾、赵子昂等历代的书法家没有不受他影响的。
3.王献之 王献之,工正、行、草书,幼从父学,后学张芝,“别创其法”,独树一帜,与父齐名。他的创新之处在于使书体风格更加适合士大夫的超逸思想,在笔法上,笔意多取“外拓”,与父王羲之的“内”相对照。作品有《鸭头丸帖》(现存上海博物馆),翻刻作品有《洛神赋十三行》、《曹鹅碑》等。
二、唐代的楷书
唐代的书法与绘画一样辉煌灿烂,其中,最能代表唐代书法成就的是楷书。唐代楷书最大的特点是法度严谨,端庄肃穆,规整谨严,与唐代国富民强的社会状况以及文治武功的成就正相合拍,唐楷也因此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与范本。
(一)“初唐四家”
所谓“初唐四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是唐初最有成就的书法家。
1.虞世南 浙江余姚人,官至永兴公,故后人又称他为“虞永兴”。他曾跟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学书,入唐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老师。他的书法,笔圆而体方,结体端庄秀丽,
二、唐代的楷书
唐代的书法与绘画一样辉煌灿烂,其中,最能代表唐代书法成就的是楷书。唐代楷书最大的特点是法度严谨,端庄肃穆,规整谨严,与唐代国富民强的社会状况以及文治武功的成就正相合拍,唐楷也因此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与范本。
(一)“初唐四家”
所谓“初唐四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是唐初最有成就的书法家。
1.虞世南 浙江余姚人,官至永兴公,故后人又称他为“虞永兴”。他曾跟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学书,入唐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老师。他的书法,笔圆而体方,结体端庄秀丽,
字形略扁。传世作品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2.欧阳询 湖南长沙人,曾为率更令,所以人称“欧阳率更”。他是李世民的御用书法家,书风融合南北而更富有北碑的结体特征,用笔以方笔为主,神气外露。作品有楷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行楷的《张翰帖》等。
3.褚遂良 杭州人,官至河南公,人称“褚河南”。他是继虞世南后受到唐太宗重用的另一位著名御用书家,书法风格绢秀。作品有《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其中《雁塔圣教序》,被公认为褚碑之冠,并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合称为初唐三大碑。
4.薛稷 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他是魏征之甥,学褚逆良且得之精髓,故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别为一家。作品有《信行禅师碑》等。
(二)颜真卿与柳公权
颜真卿与柳公权是唐代另外二位极其重要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他们二人与虞世南、欧阳询并称为“唐代四大家”。
1.颜真卿 陕西西安人,曾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又被封为鲁郡公,故又称“颜鲁公
2.欧阳询 湖南长沙人,曾为率更令,所以人称“欧阳率更”。他是李世民的御用书法家,书风融合南北而更富有北碑的结体特征,用笔以方笔为主,神气外露。作品有楷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行楷的《张翰帖》等。
3.褚遂良 杭州人,官至河南公,人称“褚河南”。他是继虞世南后受到唐太宗重用的另一位著名御用书家,书法风格绢秀。作品有《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其中《雁塔圣教序》,被公认为褚碑之冠,并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合称为初唐三大碑。
4.薛稷 山西汾阳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他是魏征之甥,学褚逆良且得之精髓,故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但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别为一家。作品有《信行禅师碑》等。
(二)颜真卿与柳公权
颜真卿与柳公权是唐代另外二位极其重要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他们二人与虞世南、欧阳询并称为“唐代四大家”。
1.颜真卿 陕西西安人,曾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又被封为鲁郡公,故又称“颜鲁公
”,他是一个忠臣爱国之士,性格正直刚烈。颜真卿是继王荔之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把楷书的法度推向极至。他的楷书,气度博大,雄强茂密,结体方正端严,有不可侵犯之势,与他刚正的人品相一致。其代表作楷书的有《勤礼碑》、《多宝塔碑》,行书的则有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等。
2.柳公权 陕西耀县人,他的书法以骨力取胜,与颜真卿以筋力取胜相提并论,书史上称为“颜筋柳骨”,他曾提出“用笔在心,心正笔正”的观点。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
三、唐代狂草书体的建立
在唐代追求法度谨严的书坛之外,还活跃着一些突破成法、追求个人性情扦发的书法家,他们以狂草为手段,异军突起,开启了尚意书风的先河。其中“颠张醉素”是狂草书体最有艺术成就的代表书家。
所谓“颠张狂索”是指张旭和怀素二位擅长狂草的书法家。相传张旭往往于大醉后狂走,而后落笔,故称“颠张”:而怀素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变化莫测,人称“以狂继颠”。
1.张旭 张旭,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书法初学二王,端正谨严。但最
2.柳公权 陕西耀县人,他的书法以骨力取胜,与颜真卿以筋力取胜相提并论,书史上称为“颜筋柳骨”,他曾提出“用笔在心,心正笔正”的观点。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
三、唐代狂草书体的建立
在唐代追求法度谨严的书坛之外,还活跃着一些突破成法、追求个人性情扦发的书法家,他们以狂草为手段,异军突起,开启了尚意书风的先河。其中“颠张醉素”是狂草书体最有艺术成就的代表书家。
所谓“颠张狂索”是指张旭和怀素二位擅长狂草的书法家。相传张旭往往于大醉后狂走,而后落笔,故称“颠张”:而怀素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变化莫测,人称“以狂继颠”。
1.张旭 张旭,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书法初学二王,端正谨严。但最
能代表他书法成就的则是狂草书,韩愈曾评“变动锋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传世作品有《古诗四帖》。
2.怀素 僧人,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幼时家贫,刻苦学书。怀素先学于颜真卿,后学张旭,又能从大自然的生机中悟得草书的笔意。与张旭相比,张妙于肥,素妙于瘦,传世作品有《自叙帖》、《苫笋帖》(现存上海博物馆)等。
2.怀素 僧人,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幼时家贫,刻苦学书。怀素先学于颜真卿,后学张旭,又能从大自然的生机中悟得草书的笔意。与张旭相比,张妙于肥,素妙于瘦,传世作品有《自叙帖》、《苫笋帖》(现存上海博物馆)等。
第3节 两宋元代的书法艺术
历代书法风格,大致有这样一个特点,即晋人书法“尚韵”,唐入“尚法”,宋代人“尚意”,明清书法则分别“尚态”与“尚趣”。
宋代书法的审美风格在书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所谓“尚意”,主要指在形式上更强调书家个性的表现,不拘成法;在法度上没有唐人的严谨,而在表现个人性情和意趣方面则比之有更大的自由。在书体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比较奔放活泼的行草。元代书法是宋代“尚意”转向明代“尚态”的一个过渡.
一、“宋四家”
所谓“宋四家”,是指苏拭、黄庭坚、米芾、蔡襄,又称“苏黄米蔡”他们的书法水平代表了宋代的书法成就,也体现了宋代书法注重意韵的时代特点。
历代书法风格,大致有这样一个特点,即晋人书法“尚韵”,唐入“尚法”,宋代人“尚意”,明清书法则分别“尚态”与“尚趣”。
宋代书法的审美风格在书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所谓“尚意”,主要指在形式上更强调书家个性的表现,不拘成法;在法度上没有唐人的严谨,而在表现个人性情和意趣方面则比之有更大的自由。在书体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比较奔放活泼的行草。元代书法是宋代“尚意”转向明代“尚态”的一个过渡.
一、“宋四家”
所谓“宋四家”,是指苏拭、黄庭坚、米芾、蔡襄,又称“苏黄米蔡”他们的书法水平代表了宋代的书法成就,也体现了宋代书法注重意韵的时代特点。
1.苏轼 苏拭,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多才多艺,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绘画上,则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书法初学二王、后学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兼学李吕,最终自成一家。书风字画肥壮,有挟大海风涛之势。作品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等。
2.黄庭坚 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善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作书多以双勾回腕执笔,悬肘而书,从空落笔,风格挺健、纵横潇洒,独树一帜。明代的沈周、清代的八大山人多取其法。传世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后记帖》等。
3.米芾秀丽王 米芾,曾任礼部员外郎,所以又称“米南宫”。为人颠狂,人称“米颠”。他的书法,笔势跌宕,运笔雄强骏快、变化莫测,他自称自己的字为“刷字”,以气势和用笔的变化多端取胜。传世作品有《笤溪贴》、《蜀素贴》等。
4.蔡襄 蔡襄,兴化(福建仙游)人。曾任开封府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他为人正直,书学二王、颜柳。在末四家中,他是唯一一位楷书写得很好的人,但最能代表他成就的还是行草,作品有《行书纡问贴》、《入春帖》等。
二、“元初三大家”
所谓“元初三大家”,是指赵子昂(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三人中,以赵子昂为首,对宋
2.黄庭坚 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善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作书多以双勾回腕执笔,悬肘而书,从空落笔,风格挺健、纵横潇洒,独树一帜。明代的沈周、清代的八大山人多取其法。传世作品有《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后记帖》等。
3.米芾秀丽王 米芾,曾任礼部员外郎,所以又称“米南宫”。为人颠狂,人称“米颠”。他的书法,笔势跌宕,运笔雄强骏快、变化莫测,他自称自己的字为“刷字”,以气势和用笔的变化多端取胜。传世作品有《笤溪贴》、《蜀素贴》等。
4.蔡襄 蔡襄,兴化(福建仙游)人。曾任开封府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他为人正直,书学二王、颜柳。在末四家中,他是唯一一位楷书写得很好的人,但最能代表他成就的还是行草,作品有《行书纡问贴》、《入春帖》等。
二、“元初三大家”
所谓“元初三大家”,是指赵子昂(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三人中,以赵子昂为首,对宋
人尚意末流放纵姿肆的书风进行了矫正,开创了元代冲和平淡书法风貌的新格局。
1.赵子昂 赵子昂不仅在绘画领域,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也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对于书法各体篆、隶、揩、行、草书,无所不精。他主张“学书须学古人,不然,虽秃笔成山,亦为俗笔”,他将晋人之韵与唐人之法融为一体,书风流美端丽,温润娴雅。作品有《妙严寺记》、《洛神赋》等。
2.鲜于枢 渔阳(今北京市蓟县)人。学书初期,倾向于雄强一路,后相识赵子昂,遂上溯二王,书风出转向蕴藉,擅楷书和行草书。作品有《楷书老于道德经卷》、《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等。
3.邓文原 巴西绵州(四川绵阳)人。工小楷、行书,尤精章草书,受赵子昂启发,也以晋唐古法为宗,力挠宋人纵肆之风,学二王,书风姿媚富有韵致,又得李邑书法,得其沉雄豪迈之意,作品有《章草急就章》等。
第四节 明清时代的书法艺术
1.赵子昂 赵子昂不仅在绘画领域,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也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对于书法各体篆、隶、揩、行、草书,无所不精。他主张“学书须学古人,不然,虽秃笔成山,亦为俗笔”,他将晋人之韵与唐人之法融为一体,书风流美端丽,温润娴雅。作品有《妙严寺记》、《洛神赋》等。
2.鲜于枢 渔阳(今北京市蓟县)人。学书初期,倾向于雄强一路,后相识赵子昂,遂上溯二王,书风出转向蕴藉,擅楷书和行草书。作品有《楷书老于道德经卷》、《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等。
3.邓文原 巴西绵州(四川绵阳)人。工小楷、行书,尤精章草书,受赵子昂启发,也以晋唐古法为宗,力挠宋人纵肆之风,学二王,书风姿媚富有韵致,又得李邑书法,得其沉雄豪迈之意,作品有《章草急就章》等。
第四节 明清时代的书法艺术
明清两代的书法活跃而又绚烂多姿。 明代的书法,帖学大盛,初期继承元人风格并上溯唐法,很快演变为端正流美的“台阁体”;中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书法家追求奔放的、能自由抒发自己个性的书风,导致了台阁体的没落,形成了“尚态”、“尚
势”的时代风格。这种书风一直延续至清初。
乾嘉以后,由于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书坛上最终形成了以碑学为宗、代表清代书法成就的“尚趣”书风。
一、台阁体书法的形成
所谓“台阁体”是指明代初宫廷中奉自制浩、书写朝廷金版玉册所用的流行书体。这种书体工整端庄,流美华丽。著名的“台阁体”书法家主要有沈度、沈粲兄弟和姜立纲等人。
1.沈度 擅长多种书体,尤精楷书,风格婉丽端秀,圆润平正。
2.沈粲 沈度之弟,以草书而著名,行笔圆熟。
3.姜立纲 书法劲秀方正,为继沈度之后著名的“台阁体”书家之一。
乾嘉以后,由于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书坛上最终形成了以碑学为宗、代表清代书法成就的“尚趣”书风。
一、台阁体书法的形成
所谓“台阁体”是指明代初宫廷中奉自制浩、书写朝廷金版玉册所用的流行书体。这种书体工整端庄,流美华丽。著名的“台阁体”书法家主要有沈度、沈粲兄弟和姜立纲等人。
1.沈度 擅长多种书体,尤精楷书,风格婉丽端秀,圆润平正。
2.沈粲 沈度之弟,以草书而著名,行笔圆熟。
3.姜立纲 书法劲秀方正,为继沈度之后著名的“台阁体”书家之一。
2、吴中书法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既是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书法创作的一个中心,大批文人墨客汇聚于此,形成了“吴门书法”,以祝允明、文微明、王宠、陈淳为代表。四人被称为“吴中四家”。
1.祝允明(枝山) 书法博采晋唐各家,擅长各种书体,早年楷法精谨,有晋唐遗意,晚年草书奔放雄健。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既是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书法创作的一个中心,大批文人墨客汇聚于此,形成了“吴门书法”,以祝允明、文微明、王宠、陈淳为代表。四人被称为“吴中四家”。
1.祝允明(枝山) 书法博采晋唐各家,擅长各种书体,早年楷法精谨,有晋唐遗意,晚年草书奔放雄健。
2.文征明 多才多艺,绘画书法皆有成就。他的书法造诣深厚,善于临学,尤精小楷,法度严谨,风格秀挺。
3.王宠 擅长行楷书,书风以古拙取胜。
4.陈淳 擅行草,早年风格潇洒俊逸,晚年笔力苍劲,气势纵横。
4.陈淳 擅行草,早年风格潇洒俊逸,晚年笔力苍劲,气势纵横。
3、童其昌与晚明书风
明代的书坛,风格多姿多样。晚明的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平淡冲和的书风,以及以张瑞图为代表的“尚态”、“尚势”的奇谲书风。
明代的书坛,风格多姿多样。晚明的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平淡冲和的书风,以及以张瑞图为代表的“尚态”、“尚势”的奇谲书风。
1.董其昌集大成而出己意的书风
与绘画一样,在晚明祟尚复古的思潮下,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书法家对于传统研究下了极大的功夫,所谓“集其大成,而自出机轴”,便是董其昌的最大特点。董其昌,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堪与元代的赵子昂、宋四家、唐四家、二王相提并论,入清后形成了举世皆学董书的局面。他博采晋唐宋各家书法之长,擅长揩、行、草书,书法用笔圆润飘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生秀而平淡的雍容典雅的韵致。作品有《月赋》、《东方先生画赞碑》等。
2.晚明书法家的奇谲书风
与绘画一样,在晚明祟尚复古的思潮下,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书法家对于传统研究下了极大的功夫,所谓“集其大成,而自出机轴”,便是董其昌的最大特点。董其昌,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堪与元代的赵子昂、宋四家、唐四家、二王相提并论,入清后形成了举世皆学董书的局面。他博采晋唐宋各家书法之长,擅长揩、行、草书,书法用笔圆润飘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生秀而平淡的雍容典雅的韵致。作品有《月赋》、《东方先生画赞碑》等。
2.晚明书法家的奇谲书风
所谓“奇谲书风”,是指追求个性、不拘成规、风格上迥异于传统的书风。如张瑞图的书法,与历来的帖学书法“不脱二王正道”不同,独辟路径,用笔多方硬侧锋,风格奇宕,开创了一代新风。他也因此与邢侗、董其昌、米万钟一起,被并称为“晚明四大家”。书风奇谲的书法家还有黄道周、倪元璐、王锋、博山等。
四、清前中期贴学的著名书家
清初的书坛,占主流地位的是帖学行草书,祟尚明末追求奇谲的书风。康熙后,重新转向流美秀丽的董其昌书法。乾嘉时期,赵子昂的书风又成为书坛上下竞相师法的新典范,使“馆阁体”重新得到发展。
“馆阁体”,又称“干禄书”、“院体”,与明代的“台阁体”性质相同,适用于科举考试或馆阁笔翰的小楷书册,追求“乌、光、亮”,呈现出平、板、圆、匀的特点。“馆阁体”虽千人一面,毫无个性,但其雍容、平和、大度,还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涌现出了等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
1.翁方纲 作书能严守古人法度,讲究笔笔有来源,结体稳健,含蓄不露锋芒,但较少个人风致。书史上,他与刘塘、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中叶“四大家”。
2.刘塘 是“集帖学之大成”的书法家,将赵董的灵秀变为浑朴的书风,以沉厚古淡见长。
四、清前中期贴学的著名书家
清初的书坛,占主流地位的是帖学行草书,祟尚明末追求奇谲的书风。康熙后,重新转向流美秀丽的董其昌书法。乾嘉时期,赵子昂的书风又成为书坛上下竞相师法的新典范,使“馆阁体”重新得到发展。
“馆阁体”,又称“干禄书”、“院体”,与明代的“台阁体”性质相同,适用于科举考试或馆阁笔翰的小楷书册,追求“乌、光、亮”,呈现出平、板、圆、匀的特点。“馆阁体”虽千人一面,毫无个性,但其雍容、平和、大度,还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涌现出了等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
1.翁方纲 作书能严守古人法度,讲究笔笔有来源,结体稳健,含蓄不露锋芒,但较少个人风致。书史上,他与刘塘、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中叶“四大家”。
2.刘塘 是“集帖学之大成”的书法家,将赵董的灵秀变为浑朴的书风,以沉厚古淡见长。
3.梁同书 书法出入于董米柳颜,喜用长锋软毫,所书俊迈洒脱,娟秀婀娜。
4.王文治 喜用淡墨书写,书风抚媚,人称为“女郎书”,恰与刘塘的雄浑形成对照,世称“浓墨宰相(刘塘曾任宰相),淡墨探花(王曾中进士探花)”。
清中期的贴学书法家还有如永(乾隆第十一子,工各书体,风格秀整劲健)、铁保(吏部尚书,楷法工稳,行、草较奔放)等。
5、碑学的兴起
清乾嘉以后,由于考据金石学的兴起,金石碑版大量出土,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书坛变格。许多书家从金石碑版中吸取营养,开创了清代“尚趣”书风的新格局。
(一)碑学的滥觞"
清乾嘉以后,由于考据金石学的兴起,金石碑版大量出土,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书坛变格。许多书家从金石碑版中吸取营养,开创了清代“尚趣”书风的新格局。
(一)碑学的滥觞"
晚清是碑学的鼎盛时期,首先以金石碑版改造书法的是清中叶的扬州画派中的一些画家、以及另外一些金石篆刻家。金农、黄易等人的书法,融合了汉隶、魏碑以及金石篆刻的意趣,洋溢出一股碑刻金石味,开创了一种新的书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