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两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善”。这样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但是,“美”究竟还是同“善”有区别,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如
《左传》桓公元年的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递而送之,曰:美而艳。”
这里的“美”,其含义明显不同于“善”。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大量的材料说明,这种明显的不同于“善”的“美”,在最初指的就是能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之美,而且连味的美也包含在内。
《国语•周语下》记单穆公的话,明确地指出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战国后期,荀子还曾多次谈到“味”“声”“”的美。他说:“……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荀子•王霸》)。
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而言的。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对与实用功利和道德上的善不同的美的感受,是和味、声、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适分不开的。其中,味觉的快感在后世虽然不再被归入严格意义的美感之内,但在开始时却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从字源学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如德文的“Geschmack”一词,既有审美,鉴赏的含义,也有口味,味道的含义。英文的“taste”词
也是这样。中国的“美”字,最初是象征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同巫术图腾有直接关系,虽然其含义同后世所说的“美”有关,但所指的是在图腾乐舞或图腾巫术中头戴羊形装饰的祭司或首长。在比较纯粹意义上的“美”的含义,已脱离了图腾巫术,而同味觉的快感相连了。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宋徐铉注说:“羊大则美,故从大。”这就是说,“美”是味道好吃的意思,“美”与“甘”是一回事。《说文解字》释“甘”云:“甘,美也,从口含一。”虽然这是汉人的说法,但保存了起源很古的以味为美的观念。
上述字源学的考证说明,在中国,“美”这个字也是同味觉的快感联系在一起的。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如钟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味”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发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并一直影响到以后,绝不是偶然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味觉的快感中已包含了美感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重要特征。首先,味觉的快感是直接或直觉的,而非理智的思考。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不仅仅是要求吃饱肚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兴趣密切相关。这些原因,使得人类最初从味觉的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以及道德的考虑很不相同的东西,把“味”和“美”联系到一起。但味觉的
快感终究缺乏充分的社会性的内容,因此到后来就被排除到了美感之外。
(摘编自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典籍中“美”的含义,有时与“善”同义,有时指声、、味给人以感官上的快适。
B. 中国的“美”字,最初是与巫术图腾有关的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形象,其含义与后世“美”的含义相关。
C. 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仍然沿用了先秦时代的“以味为美”的观念。
D. 因为味觉的快感缺乏充分的社会性的内容,所以味道的美就被排除到了美感之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通过对比“美”与“善”含义的不同,证明了“美”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
B. 文章引用的先秦典籍的例子,其目的都是论证美的感受是与感官的快适分不开的。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大体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逻辑清晰。
D. 文章通过论述中国“以味为美”的古老观念,说明了“味”同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密切关系。
3. 根据文章观点,下列名言中不能体现美感的特征的一项是(  )
A.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B. 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了。
C.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D. 美是一种没有目的快乐。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仍然沿用了先秦时代‘以味为美’的观念”说法错误。“以味为美”中“美”是味道好吃的意思,是从字源角度对“美”释义。而原文最后一段“钟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意思是这些评论者用“滋味”“韵味”等词语来评价作品。两个表达中“味”的概念被偷换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通过对比‘美与善’含义的不同”说法错误,文中只是指出两者的含义有不同,但并没有对比。
B.“其目的都是论证美的感受是与感官的快适分不开的”理解错误,开篇《左传》引例证明“超详细的学开车步骤
美”同“善”有区别,是为了说明“美”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
C.“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析错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如钟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鉴赏相连”可知,最后没有总结,属于总分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CD三项都体现美感的特征。
B. 这句名言谈的是“审美”的要求,而不是“美感”的特征。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配备有大约价值150000美元的设备,包括价值60000—70000美元的激光雷达系统。安装在顶部的测距仪是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这种激光雷达可以对无人驾驶车辆的周围环境生成详细的3D地图。将这些生成的地图与高精度地图综合,生产不同类型的数据模型来实现无人驾驶,有一些计算是在车载的计算机完成,有一些计算在远程的云中完成。
谷歌无人驾驶设置了无人驾驶解除机制,即从无人驾驶模式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通常切换时长在1秒钟左右。无人驾驶解除机制可以分为两类:(1)无人驾驶技术失效被监测到,简称技术失效解除;(2)出于车辆的安全运行的需要,车辆的测试司机解除无人驾驶模式,对车辆立刻进行人工接管,简称安全运行解除。技术失效解除的主要原因有主、次(备份)无人驾驶系统的通信失效,如线路短路,加速仪或者GPS等传感器异常,转向或者刹车等关键功能异常等。无人驾驶解除机制是整个无人驾驶测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每一次解除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用以提高软件系统、感知系统、硬件系统以及其他各个系
统的综合能力。无人驾驶解除机制的设置并不是单纯地为了降低无人驾驶解除次数,而是为了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从而改进无人驾驶系统。
(摘编自《一文看懂汽车无人驾驶》)
材料二:
作为长三角智慧交通示范项目,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绍段对推动构建长三角智慧高速公路网意义重大。其中支持自动驾驶、自由流收费、电动车持久续航等“智慧要素”,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浙江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杭绍甬“智慧高速”建成后,进期就可以实现自由流收费——驾驶员在高速上行驶了多少里程,可直接扣除相应的里程费用。远期,还有望成为全国首条支持无人驾驶的“智慧高速”——在“自动驾驶专用道”上,把车辆切换至自动驾驶模式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路面状态的精准分析,能实现智慧的诱导,破解互通枢纽的拥堵,提供全新精准化、个性定制化出行体验,让驾驶员“一边看报纸一边开车”成为可能。杭绍甬高速公路最具特的一点是其光伏路面发电和无线充电。在工程首期安置太阳能电板,建设光伏发电的路面,并放置可供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桩。在工程远期的目标上,杭绍甬高速公路尝试研发对行驶电动车无线充电的技术,让电动车行驶和充电能够同
时进行。
(摘编自《全国首条支持无人驾驶的“智慧高速”来了!》)
材料三: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通过审议,《条例》在国内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条例》将于8月1日施行,是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明确规定列入产业目录的智能网联汽车,经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可上路行驶。其中,无人驾驶可在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划定的区域、路段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