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新闻评论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新闻评论学
答: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新闻评论学同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一样,是新闻传播业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二、简答题
如何提高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质?
答:提高新闻评论工作者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新闻评论工作者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还要求评论工作者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此外,评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内容。
(2)学识渊博,精通业务
评论工作者在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业务基本功的训练,尽量做到既懂政治、学识渊博,又有熟练的业务基本功。
(3)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新闻评论的特点,决定了评论工作者要有深入朴素的作风。新闻评论不仅要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要讲道理。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掌握充分的材料,经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
评论工作者首先要有深入实际、深入众调查研究的作风。评论工作者还应当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对于评论工作者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敬业精神的一种表现。
总之,办好新闻事业,要靠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把评论工作做得更好,也离不开高素质的评论工作者。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论述题
试述中国评论的发展历程。
答:新闻评论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它植根于悠久的政论传统,又与近代报刊的出现直接相关。具体而言,中国评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古代论说文时期
中国的论说文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文代有
名篇。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论说文,成为那个时代的志士仁人抒发情怀、坦陈政见、指点江山、议论国县摄为得力的文学形式。
(2)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报刊政论、时评时期
在中国,报刊言论的出现与近代报刊的出现直接相关。中国早期的报刊主要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是在西方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过程中传人中国的。这就决定了这些报刊上的言论必然以传播西方文化、鼓吹殖民政策为主。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上的言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不上新闻性。
《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其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首推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
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韵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中国报刊政论的奠基人或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文章虽然也联系现实,但大都泛指普遍的社会现象或积年痼弊,一般不针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以系统地阐发自己(或自己所从属的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为主要目的。但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具备现代评论的雏形,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
时评,是指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1898年创刊的《清议报》所设的《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短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04年创刊的《时报》,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也是当时不少报刊开始注重与采用的文体。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
《中国日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该报重视评论,每天都有论说,《苏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报刊,由章士钊、章太炎等人撰写的言论以宣传民主革命为内容,富有强烈的革命
彩。此外,孙中山创办的《民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其言论均有较大社会影响和各自特。
(3)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报刊新闻评论时期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逐步由报刊政论向各种类型的报刊新闻评论过渡。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报刊评论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之中。
①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中国最早的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
开始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与世界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具体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使报刊评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新闻性日趋加强。
②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已有的社论、短评、编者按语外,出现了专论、代论
、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特别是新闻与政论的杂交品种——述评,文学与政论的杂交品种——杂文,在这一时期刊始出现于报端,并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③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随着新文化代替旧文化,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时评、短论、随感等短小的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社论等重要的评论体裁也逐渐改为用白话文撰写,使一向以知识阶层为读者对象的报刊评论,有了更为广泛的读者。
从这一时期开始,报纸从以政论为本位的时期,逐步过渡到以新闻为本位的时期,新闻评论逐渐与一般的报刊政论分离,演化为一类由多种体裁构成的,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同时又为广泛的读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以说理议论为主的文体,成为报刊上与新闻报道并驾齐驱的一类传播方式。
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陈独秀、李大钊为《新青年》、《每周评论》撰写的政论、短论,早期的政论和后来为新华社、延安《解放日报》等撰写的新闻评论,鲁迅发表的大量杂文,邹韬奋在《生活周刊》等刊物上发表的小言论,张季鸾为《大公报》写的社评等,为中国的新闻评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和优良的传统。
(4)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①从1949年至1956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已从夺
取政权转为巩固政权,从武装斗争转为经济建设,这就使报刊评论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在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二是在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
②1957年至1976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这一时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7年到1960年的坎坷时期,二是1960年至1965年的调整时期,三是1966年至1976年的灾难时期。这三个阶段因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曲折坎坷,新闻评论也经历了教训远多于经验的困难时期。
③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光明日报》署名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发表,成为中国思想理论战线拨乱反正的先声。20多年来,新闻评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报刊评论的丰富,以及广播、电视、网络评论的兴起。
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说明,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横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