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第一篇: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
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
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1、一个社会整体维系和稳定,健康发展的舆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3、总之,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重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存在高低之分,好坏
之别。
衡量舆论的标准
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的结果等。
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第一、反映并代表舆论。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第二、引发舆论。1)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定也主要依据新闻
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引导舆论: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总之,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怎么做?
在认识舆论强大的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舆论监督:
定义:
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行为:人民(包括新闻媒介)随时对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党派团体、厂矿企业等的活动进行了解和评论。
其使命是:监督我党立党为民;保障公权为民所谋;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确保社情民意上传下达。其特点有:(参加舆论的特点)作用有:参加舆论的作用。目前的困境:
① 舆论监督职能尚不成熟和完善,没有可以依靠的法律依据 ② 舆论监督职能大都依靠社会大众和媒体的自发行为
③ 现行法制对舆论监督还没有从公民同社会公共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加以规范,使大众在履行职责上遇到困难 目前遇到的问题:
① 媒介及用户:网络舆论存在媒介暴力、舆论侵权、角越位、娱乐泛滥等隐患 ② 政府等公权力机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薄弱或滞后,信息的传播力、驾驭力、沟通力、掌控力不足
③ 网络信息准确性无法核实,网络声音不具有全民代表性 ④ 网络舆论监督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偶然性 ⑤ 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优化办法:
① 制度保障使之常态化、规范化 ② 舆论监督必须纳入法制约束的框架 ③ 媒介自身必须坚持行业自律 ④ 新闻记者应该提升专业技能 ⑤ 传媒大众应该提升传媒素养 ⑥ 坚持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双管齐下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定义:
新闻事业利用其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优势,代表公众对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党派团体、厂矿企业等的活动,乃至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进行监督。概言之,新闻事业通过对某个情况和意见的报道和沟通,激起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政府和社会机构及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以促进社会机制正常、健康地运转。正确的舆论监督应该包含三层意思:
① 必须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促进广大人民的团结为目的
② 必须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社会大多数人的要求,要反映真实的的情况并形成真实的正确舆论
③ 舆论监督的方式必须是提供事实,平等讨论。
网络舆论
定义:
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结合,又称网络舆情。传播要素:
① ② ③ ④ 传播平台:以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包括SNS社交网络、博客、微博、博客、BBS、IM)为主;传统媒体往往与互联网共同聚焦
传播者:网民,其主体地位强化,传媒素养提升;网民是主动的传播者
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互设置议程;传播方式是:顶贴、跟帖、回帖、转载、分享、关注、围观、评论
传播效果:影响显著,设置议题,影响舆论,建构议程,主推了事件的进展,影响社会政治文明 规律和特点:
① 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和平民化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舆论客体的广泛性和难控性 网络舆论生成途径的多元化与互动性 网络舆论的情绪化与非理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普通大众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 草根和公知(精英)协调联动引导议题 主流媒体的参与议题互动
政府机构在其中起到了舆论引导和案件审查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实时性和广泛性 网络舆论环境具有开放性与交互性
网络舆论监督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使分散的舆论产生共振形成合力。
两个舆论场: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当下中国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市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公众能够清晰感受到两个舆论场的存在,部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也有减弱之势,但两个舆论场之间却始终泾渭分明。新老媒体互动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