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利朝,张晨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302 )
本文网页版
摘要:由于学科发展历史、新闻传播生态等差异,大陆 和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特点。21 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新的态势,梳理其发展脉 络与演变特点,有助于及时了解台湾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全 面把握两岸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面貌。《新闻学研究》是台 湾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之一。基于该刊2001- 2019年间所刊论文的统计,采用内容分析法,管窥21世纪以来 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样貌。研究显示,新闻学与媒体研 究、传播学研究、广告学研究、广播电视与电影研究、文化研 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新闻业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等9个领域受到学术界重视,成果丰硕,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关键词:台湾地区 新闻传播学 内容分析 研 究状况
近70年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 不寻常的发展道路。1954年,台湾政治大学创建新闻研究 所,新闻学研究应运而生,研究方向主要是新闻学原理、新 闻史等。六七十年代,新闻学研
究的主力军逐渐转移至本土 培养的第一批新闻专业科班毕业生。这批学生大多前往美国 名牌大学新闻学系进修,并将大众传播学从美国引进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体系从而逐渐确立。80年代以后,随着台 湾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得益于报禁"的解除(1987年)、新闻传播院系的建立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幅发 展,新闻传播学研究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21世纪伊始,香港"壹传媒"《壹周刊〉等媒体进驻台湾,新闻传播业受到 巨大冲击,其新闻传播学研究也随之呈现新格局。由于社 会、历史、教育等原因,大陆与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相 异的学科发展轨迹及学术生态,并催生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大陆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照。
梳理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勾勒其动态特 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台湾的研究进展及我国新闻 传播学研究的整体面貌,进而为大陆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 究提供重要参照与借鉴。为此,本文拟选取台湾新闻传播 学最具影响力的期刊—<;新闻学研究〉为视窗,管窥21 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考察其发展变化和基 本规律。〈新闻学研究〉(英译文为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创刊于1967年,是台湾发行最早的新闻传播学 术期刊,由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创办。该刊收录于TSSCI、CIOS等数据库,以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为主,收录的文章 多为台湾高校学者的学术论文。据该刊自己统计,约刊载来 稿文章的三分之一,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其学术水平接近国 际一流期刊,是理想的分析案例。
一、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随着学科发展日趋蓬勃,两岸交流日益密切,台湾、大陆学界都对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产生了兴趣。已有学者关 注到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动态。如黄裕峯跟踪梳理 了2014-2019年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他发现,台湾新闻传 播学界2014年的研究重心是岛内出现的新闻传播现象,文 化创意产业成为当年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2015年,学 者对新媒体产业与文化创意研究的需求不断加强,主要是关 于新媒体产业对传统媒体产业的影响分析等|21; 2016年的 研究热点则集中于图文传播与数字印刷工艺、新媒介在公共 事件中的动员作用|3|; 2017年,跨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被 学者青睐,重点关注数字新时代的学科挑战、新闻史研究断 层现象等|4|; 2018年,媒体中的社会真实如何再现成为新闻 学研究重点,图文传播跻身传播学研究热点|5|; 2019年的基 础理论研究集中在传播学,图文传播保持亮点优势,而公关 研究逐年式微,传播效果研究中引入了设计学概念,数字化 界面的用户体验成为研究热点|61。还有一些学者聚焦于某个 年份的研究动态:如蒋晓丽(2007)认为,台湾新闻传播学 教育具有极高的先锋性,体现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善用西 方的传播理论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等方面m。王毓莉(2008) 发现,2007年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热度前五的主题分别是 新传播科技、文化研究(与大众传播效果与过程并列)、新闻 学与新闻媒体、政治传播(和传播与性别、广播、电视与电影 并列第五),显现出“跨学门整合"的特性|81。徐佳(2016)认 为,台湾新闻传播学界虽已意识到中华本土理论缺失,并努 力通过研究本土化现象、质疑量化方法的统治、平衡宏观与 微观研究、尝试建构本土理论内容等试图摆脱美派研究的影 响,但“受美所困的境地整体并未改变191。
所谓相看两不厌,许多研究成果注重海峡两岸的比较。比如,陈力丹(1999)发现在不同的教育体制下,台湾直接借 鉴了海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规范程度及学术化程度 比大陆更高,但同时也存在研究过广、过细,缺乏宏观和长 远规划等问题|1W。陈静(2007)回顾近十年台湾学界在新闻 传播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发现,与大陆学界相比,台湾学界的 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具有呼吁回归教育人文精神、重视传 播学教育、尽力开阔理论视野三个特点1”1。在台湾政治大学 就读的大陆学者王楠(2014)发现,台湾的新闻学与传播学 分野并不明确,多是“水融”的状态,新闻性议题很少,大陆新闻学的蓬勃程度远超传播学,传播学研究则带有新 闻彩;台湾偏重微观研究,大陆热衷宏观探索;大陆对新 媒体的研究侧重网络舆情,台湾则更为多元丰富、延展至数 位汇流等方面;受英美传统的影响,台湾的量化研究方法已 成熟和规范,而大陆仍在学习阶段|121。王毓莉(2008)发现,2007台湾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量化”与‘'质化"并重,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也有少 见的时间结构分析法等。此外,研究工具的选取也呈现多元 化的现象|131。
系态#樁2〇2丨年第4期(总第■期
)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CHUANBO W j—I麵-@
本栏目与海峡电视台J1大学麵传播学院合办
整体来看,学术界对于21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 究的发展状况缺乏专门的梳理和系统的回顾。这正是本文用 力之所在。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文献的统计和梳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1世 纪以来〈新闻学研究》的419篇研究性论文进行定量分析。
具体操作上,笔者首先将〈新闻学研究>2001-2019年 的全部文章下载并保存。其次从体裁上,剔除每期的编辑室 报告、书评以及座谈会报告等非研究性文章及重复文章,并 在内容上严格限定为与新闻传播学相关。最后,笔者对每篇 文章的题名、关键词、摘要、作者、篇幅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 分析,并将全部研究对象分为以下9个领域:1.新闻学与媒 体研究;2.传播学研究;3.广告学研究;4.广播电视与电影 研究;5.新闻业务;6.文化研究;7.媒介经营与管理;8.新闻 传播教育研究;9.其他。
根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摘要,判断文章的类别,如学 科知识介绍、研究概述、理论评介、受众调查、内容分析等,相应归类。另外,为遵循统计的排他原则且便于操作,每篇 文章只归入一个类别,但显然,有的文章可同时归属于几个 类别。如第115期(台湾电视新闻之灾难报道:以"莫拉克" 风灾为例〉一文(141-185页),该文可同时归入新闻学与媒 体研究与广播电视与电影研究,进一步观察正文后,斟酌之 下将其归入了后者。
三、 统计分析
(―)论文数量
2001-2019年,《新闻学研究〉共出版76期,发表557 篇文章,其中编辑室报告、书评、座谈会报告等非研究性文 章共138篇,研究性论文419篇。各年度刊文数量分布具体 如下表: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6教202625182016162632
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30322320202122161818
表一 2001-2019年论文数量(n=419)
图一 2001-2019年论文数量走势(单位:横轴,年;纵轴,篇)
《新闻学研究》起初为半年刊,后在1999年改为季刊,—年出版四期,于每年1、4、7、10月出刊。从总体上看,论文 数量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2002-2003年以及2009- 2011 年(2009 年和 2011 年均为32 篇)。2001-2003 年,受台湾"报禁"解除的驱动,各大媒体数量剧增,对能指导实务发展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的需求也迫切增长,新闻传播 学研究迎来一个短暂高峰。2004年为分水岭,台湾社会因 地区领导人选举事件风波不断,政治环境纷繁复杂,各项新 闻传播事业也较为动荡,后三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也相对沉寂。
(二)各领域论文数量分布
笔者将419篇论文根据其研究主题细分为9个学科领 域(详见研究方法),为便于统计,将前15年以3年为1个周 期,后4年为1个周期,共计6个周期,统计各时期各领域的 论文数量分布,观察其在该年的占比情况。
类眯广6电字与《鑄字广告字a毗文化b传媒介经視与电媒体研究研究研究夯究f i教育
碩究
营与管
理研究
篇21
数
609911010344S931
占 S.0%14.3%23.4%26.3% 2.4%8.1%10.7% 2.1%7.6%
比
表二2001-2019年各领域论文总数及占比(n=419)
由表二可见,传播学占比最高(110篇,占比26.3%),其次是新闻学与媒体研究(99篇,占比23.4%)以及广播 电视与电影研究(60篇,占比14.3%)。传播学的论文数量 约是新闻业务(34篇,占比8.1%)、文化研究(45篇,占比 107%)、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31篇,占比7.6%)三类的总 和。表三可见,传播学在2001-2003年迎来了大丰收,共发 表论文29篇,占刊物三年刊文总量的40.8%,近乎占据'‘半 壁江山"。广告学研究和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相关的论文分别 为10篇和9篇,数量接近。
u si«广繾电《«字餡鰌字广告字am文化 郷介8«k与电与钃体a究 碩究 lift硒究 h a h s与e
s w究爾究m究
(三)论文平均篇幅
笔者以年为单位,统计每篇论文的总页数,并计算平均值,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观察历年论文篇幅的变化。
龟份7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29.130.131.140.740.040.741.541.340.5
i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2019
霣徽40.139.038.941.74141.#^M•蠡40.24S.740.6
表四论文平均篇幅(n=419)
由表四可见,论文的平均篇幅总体呈增长态势,2018年 论文平均篇幅长达45.7页,为19年最长篇幅。需要说明的 是,2016年的平均篇幅较2015年和2017年短,原因是该年 有5篇纪念专文(纪念新闻传播学者徐佳士),篇幅都较短,拉低了平均篇幅。
(四)作者地区分布
《新闻学研究》是台湾地区发展最稳健的新闻传播学术
2021年第4期(总第200期)系卷#播
'
111 2 2 2 3 3年份2010201120122013 2014 20152016 2017 2018 2019人数
4
2
2
2
1
2
2
3
4
3
表六大陆作者数量分布(n =40 )
由表六可见,大陆地区作者数量变化波动不大,总体处
于缓慢增长态势。其中2007年大陆作者虽仅有2位,但占该 年作者总数的1/4,仅在2017-2019三年中就共有10篇大陆 地区作者参与的论文。
21世纪以来,大陆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大 陆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当中,且与 台湾新闻传播学界互动较多。进一步观察40位大陆作者发 现,多为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等 大陆知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及研究生,并且主要分布 在我国南方地区。笔者发现,大陆作者的比例逐年增加,海 峡两岸的学术交流逐渐密切,为大陆及台湾学者的新闻传播 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及借鉴。
(五)研究方法除研究主题、作者信息外,台湾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 法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笔者根据419篇论文概况,参考廖圣 清、朱天泽等人(2019)在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谱系时 采用的建模分类方法1141以及谢静(2001)从 <;新闻与传播学 季刊> 看美国90年代新闻传播学研究时采用的分类方法|151, 粗略将(新闻学研究>419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分为7类:1- 深度访谈;2-民族志;3-文本话语分析;4-调查法;5-实期大多数文章的作者和受众也分布在台湾,详见表五、 表六。
地区台湾香港澳门大鵠海外人数347.
:
27 4 40
.1
:
. |
13占比
80.5%
6. 3%
0. 9%
9. 3%
3.0*
表五各地区作者数量分布(n =431 )
台湾地区作者为347人,占总数的80.5%,大陆作者次
之,为40人,占比为9.3%。海外作者主要分布于美国、新加 坡、加拿大、英国和马来西亚等地。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篇徽9911354426年份
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5
8
3
7
3
8
4
5
5
9
表九传播学研究论文历年数量(n =110)
从数量观察,传播学研究的论文占比最高,其数量走势 (图二)与(新闻学研究> 论文总量的走势整体大致相同(图 一)。从内容分析,将传播学研究论文进行议题排布,发现世 纪初的传播学研究主题大致集中在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主 要探讨传播学的功能、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譬 如祝建华(2001 )以大陆受众及传媒效果中的"整合理论” 为案例,探讨如何在中文传播研究中同时追求理论化与本土 化的策略和方法。经历2004年这_分水岭后,传播学理论研 究与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呈现相同的式微趋势,与传播效果 和受众研究相关的论文极少,110篇传播学研究论文,基础 理论研究仅9篇,占比不到9.1%。反观21世纪以来的传播学 应用研究涉猎领域广泛,覆盖宗教传播、健康传播、科技传 播、社区传播、行销传播、网络传播以及华人传播等领域,呈 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验法;6-内容分析法;7-其它。
研究方法颡次占比深度访》6916. 5%民族志368. 6%文本话语分析
7918.9%调畜法9528. 2%实轅法12 2.9%内容分析法
9817.9%其德
30
7.2%
表七研究方法的使用频次及占比(n =419)
从使用频次来看,定性分析法(深度访谈、民族志、文本
话语分析)出现184次,定量分析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 分析法)205次。笔者继续将19年分为6个周期,分别统计 各周期定性、定量研究法的使用频次,并观察其趋势变化。 总体来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质化"与“量化"并 重,定量研究略多于定性研究,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观察发现,在定性研究方面,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 研究中深度访谈及文本话语分析较为常见,例如,李秀珠 (2001)从135个有效深度访谈中分析检视部属对上司的沟
通策略以及其影响因素;郭文平(2015)对《联合报〉等3家
报纸共计1363篇经济新闻报道进行文本语句分析,进行质 性的深度探索。在定量研究研究中,问卷调
查、抽样调查及 内容分析法较为突出。赵雅丽采用问卷调查法(238份有效 问卷)调查在大众传播媒体日渐普及之时,台湾地区视障者 的大众传播媒介使用行为与动机,探讨全盲与弱视,’‘先天 盲"及"后天盲”的使用区别。陈春富、殷美香(2015)收集 2007-2011年台湾四份报纸对于跨境移民的相关报道,随 机抽样466则新闻并进行内容分析,观察报道的主题、版 面、篇幅、倾向及消息来源等。值得一提的是,定量研究方 法的持续增长,"内容”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研究 队伍B 渐壮大。
四、研究发现(_)新闻学:理论研究式微,实务研究趋势明显2001-2019年,新闻学与媒体研究相关的论文共计99 篇,数量略低于传播学研究,论文数量在2008-2012年的5 年中达到21世纪以来的高峰。
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
2006
2007
20082009M
45752
398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2016
201720182019篇數
,。
7
7
3
75
3
3
4
1
表八新闻学与媒体研究论文历年数量(n =99)
笔者根据题目、关键词及摘要将99篇论文进行归类整
理,发现论文议题的大致分布:新闻学基础理论、新闻史研 究、报刊研究、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报道研究、新闻专业 主义、新闻叙事结构、媒介素养、社媒体、媒体市场、媒体 再现等。新闻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中,2009、2014年分别出 现了从媒体素养和媒体伦理的角度出发对新闻自由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关于“新闻自由”的讨 论多是消极意义,积极性新闻自由意涵的论述相对较少。整 体来看,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呈现式微 趋势。在微观新闻学实践方面,则包含对〈〉的个案 分析,各类热点事件报道的研究,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新闻 叙事结构研究等,实务研究趋势十分明显。
(二)传播学:理论研究偏少,应用研究广泛
2021
年第四期特别策划—海峡传播—本栏目与海峡电视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办
s s u t h o M
c n
tcommunication
系禹待播2〇2〗年第4期(总第2〇〇期)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1
DONGNAN C H U A N B O 特臟划-海峡传播—
朴兰目与瞧电视台、厦门大学賴传播学院合办
i i i i »i l i t 11 i i i i i i i i i i Mi in i i i m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fNm ^j -iriiX )
r ^
OOcno »-tf >
4m ^
rLnu 〇
r ^〇0<n 00000000〇T -(^4T -(T -<T H T H T -)T -<rH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fN fN fN fN fN fN r >
JfN (
N fN fN fV |
fN rN fN r ^<
NfN «>4
图二传播学研究论文数量走势(单位:横轴,年;纵轴,篇)
(三)电视、电影研究日渐取代广播研究21世纪以来,〈新闻学研究〉刊发广播电视与电影研 究相关的论文共60篇,其中广播研究仅3篇(分别出现在 2002、2003、2016年),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取而 代之的是,电视和电影研究则明显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 点,分别刊载49篇、8篇。电视研究的受青睐度更高,2004 年李秀珠的(台湾有线电视采用者及采用过程之研究:检视 有线电视早期传布及晚期传布之差异>(第78期)一文是21 世纪以来的第一篇电视研究论文。第一篇电影研究论文出现 在第89期(2016), 3年间就刊发了 8篇相关论文,其受青睐 度可见一斑。电视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电视 产业方面,也出现了对台湾偶像剧的研究,分析台湾偶像剧 男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与性别再现,还出现了纪录片和动画的 研究。电影研究则围绕电影产业、电影文化,包含对台湾
电影 影像风格与产制环境的趋势研究。此外,也出现对韩国电影 市场的借镜研究,学者希望了解促成韩国电影产业资本变化 的主要背景,及其背后引起电影产制结构变化的政府政策因 素。
° (四)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比较中的审视与借鉴<;新闻学研究〉共计刊发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共 9篇,数量虽是9个领域中最少,但21世纪以来,学者对新 闻传播教育一直在回顾与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传播教 育研究仅在2001-2003年3年间就发表了4篇,达到新闻传 播教育讨论的高潮。形成高潮的原因和20世纪末传播系所 数量激增有关:1991-2000年是台湾传播相关系所蓬勃发 展的十年,这十年间总共有49个系所相继成立,占1954年 以来成立系所的69.9%。首次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的是香港 浸会大学俞旭、朱立在2001年发表的〈改革的困局:中国大 陆新闻教育变革探讨(1976-2000)》。该文借助系统论的 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抽取了50余所分布 于大陆各地的主要新闻院系为样本,分析大陆的新闻教育变 革情况,作者认为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 学术理论保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陈旧等问题。同年,台 湾翁秀琪发表了首篇探讨台湾本土新闻传播教育的论文〈台 湾传播教育的回顾与愿景〉。该文总结了港台学者、海外学者 (主要是美国)对传播学教育发展的观点和论述,并梳理了 台湾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作者发现,传播学在台湾 处于尴尬地位,大多数还只是从属于其他门类(社会、电机、 资讯、教育、人文、艺术等),难以独立自主;台湾传播教育的 必修课‘‘传播理论"主要仍以介绍国外传播理论为主,未能 摆脱本土理论缺失之痛。作者认为要以"本土思维、全球实 践”的问题意识构筑台湾传播学的想象。香港李月莲(20
01) 从宏观社会学角度,发现香港的传媒教育是一种由下而上的 自发性运动(与英国、加拿大相似),是在以环保、女权等普 遍性社会问题主导的“新社会运动"形式进行的。相较之下,
台湾传媒教育的主力军仍是大学老师,未能形成社会运动的
气氛,应建立广泛的网络机制将传媒教育网络化。此外,吴 廷俊、林元辉、陈世敏也分别探讨了大陆、东京大学的新闻教 育状况及台湾徐佳士教授的新闻教育理念。
(五) 政治传播研究:渐成热点
21世纪以来的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政治传播是 其中重要的领域,笔者统计,仅题名、关键词、摘要中出现与 政治相关表述的论文共计47篇,占总数的11.2%,主要涉及 的政治相关议题有:选举、恐怖主义、香港政洽传播、政论性 谈话节目、政治名人、政治经济学等。
1. 对政治话题的讨论陈力丹(1999)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前两代台湾新 闻学者的研究带有一些两岸对峙带来的政治彩。李艳红 (2002)观察《人民日报>< 环球时报》两份报纸对克林顿 访华事件的报道,认为大陆地区政治新闻表述模糊、话语单一、生产被制约、保守而缺乏人情味。林丽云(2005)观察发 现台湾和南韩发展出'‘官控商营"电视制度后,采取不同政 策形成了不同发展路径,探究背后的行为逻辑与矛盾,指出 威权主义国家易有正当性危机。刘昌德(2015)以质化论述 和量化内容分析上世
纪80年代以来台湾媒体的“仇韩”“仇 大陆”言论,发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族主义"朝向去政治化 与娱乐化,主要消息来源从政治转向娱乐,内容也由官控转 为一般民众和艺人的情绪展演。潘祥辉(2011)分析前苏联 与大陆等社会主义组织结构,认为“传播失灵"现象在社会 主义体制中十分突出,应引入市场机制打破传播媒介的角 束缚,从而克服"传播失灵"。此外,多次出现的政论性谈话 节目研究、香港的政治传播(黄智诚,李少南)等议题也都可 充分感受到浓厚的政治意味。
2. 台湾地区频繁举办直接选举,也使得“选举研究”成为 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候选人、媒体与选举间的关系,民意调查结果及其影 响,电视辩论的功能等,都是研究的重点。江静之(2013) 以2010年五都市长候选人电视专访为观察对象,分析台湾 四大报如何引述专访内容且发生了哪些意义改变。此外,竞 选文宣、候选人形象修护研究等主题,也是常出现的特殊议 题。陈怀宁(2001)以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例,分 析候选人的攻击性新闻报道与民调支持度的关系,发现越 接近选举时间,攻击性新闻越多,且形象攻击比议题攻击更 能影响民众态度。黄靖惠(2010)以2000年与2008年地区 领导人选举为研究对象,探析美国媒体对台湾政党轮替的报 道。
3. 对女性政治精英的多次探讨倪炎元(2001)解读台湾报纸媒体对女性政治精英的 报道与评论,探究当女性政治精英在台湾政治领域崭露头角 时,大众媒体如何塑造或描绘她们的形象。黄学硕(2018) 探讨(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在2008年地区领导人选举期 间如何将周美青的言行举止与职业、道德
、社会性别联系起 来从而营造精英形象。作者发现,台湾社会对女性性别角 的论述呈现多元化现象,对政治人物的道德等方面有高标准 的期待及要求。
(六) 实证研究:紧扣现实,视野宽广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以真实事件为话题的新闻传播 学研究众多,多结合实例开展探究。笔者统计,结合实例讨 论或以话题事件切入研究的论文共计多达98篇,除前文提 及的选举这一高热话题外,学者们还普遍关注自然灾害、意 外事故、战争、国际争端、社会冲突和娱乐热点等话题。
1.灾难突发性事件蔡莺鸾、徐永年、林永隆(2003)以实际参与小区动员 的方法,研究台湾921地震后灾区重建的健康营造赋权变动 历程。柯惠新、刘来等(2005)以两岸三地6家报纸对921
2021年第4期(总第200期)
糸禹#播
@
地震的报道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两岸三地媒体对统_灾难事 件报道的差异与特点,并挖掘差异背后的原因,比较三地媒 体对于突发事件的适应与处理能力。研究发现,华人文化传 统的政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三地都普遍重视 ‘'党政官员、机构”等政治角;相较其他两地媒体,台湾媒 体对
于突发事件的适应与处理能力更强。吴畅畅(2012)从 微博文本出发,以7*23动车事故为实例,分析中产阶级如何 摆脱往常的邻避立场从而通过微博质疑政府的过程。林照真 (2013)观察2008年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事件,发现电视新 闻虽关注灾难议题,但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现象极为明显;灾民未必反对悲情式的报道方式,反而认为记者的报道有助 于引发当局关注;然而灾难新闻报道旨在商业竞争,已忽略 了灾难传播应有的社会责任。谭跃、萧苹(2019)以高雄气 爆事件中媒体脸书粉丝专页主文与回应,分析线上灾难传播 的议题设定效果。
2. 社会体性事件
李红艳、刘碧瑶(2014)以“上海普陀事件”和“广州增 城事件”为焦点,探讨地方性媒体对体性事件的叙事方 式,媒体异地监督如何做到客观真实以及媒介逻辑、媒介治 理与行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媒体解读体性事 件与地方政府的态度呈现一致性导向,而异地媒体更能客观 还原事件冲突,但难以触及当地社会治安管理背后的体制问 题。夏舂祥(2003)以台湾‘'二二八事件"的新闻论述为研究 对象,探讨台湾社会‘‘结构性失忆”现象,以及在处理历史性 事件时的议程设置。
3. 娱乐热点事件
刘慧雯(2008)以'‘东海劈腿事件”"鸿海打压新闻自 由事件”为实例,分析网络在公共领域扮演角的过程,对 比人们期望网络达成的公共领域功能与实际现状。蔡琰、臧国仁(2012)就台风袭击台湾致赡
养院老人泡水的事件为 切入点,分析新闻文字与照片如何以互补又互斥的角分担 "讲故事n任务,以此探究新闻图文说故事时的竞存关系与 相互延伸其他阅读的可能。姜颖、陈子轩(2014)以林书豪 在N B A戏剧出场,从而形成一股"林来疯"热潮的话题事件 为背景,探讨在台湾社会中体育"国族”主义、"国族"认知 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林来疯”使台湾社会内部对于体育 与"国族”认同的认知、诠释与实践获得重新解释、认同与实 践的机会,反映出其背后的集体焦虑。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七)研究队伍的偏向:业界作者文章甚少
细数419篇论文,业界作者身影罕见,仅8篇论文出现了 业界人士的身影,占比不到全部论文的1/50。有2篇来自大 陆地区,其中1篇是网易新闻高级编辑温云超在2009年发 表的《我们的意志是乐观的:大陆另类传播的生机就在夹杀 中》一文,另一篇为就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周翼虎于同年发 表的〈抗争与入笼:中国新闻业的市场化悖论〉。其余6篇中 1篇来自海外,5篇来自岛内,仅占台湾作者所著文章总数的 1.5%。总体看来,台湾业界作者的文章占比极低,当然这里 也不排除〈新闻学研究》编辑室退稿的可能。《新闻学研究》作为台湾政治大学的新闻出版物,所刊论文的作者主要是 政治大学的师生,比例高达73%,其他作者主要分布在世新 大学(相当于大陆的中国传媒大学)、淡江大学、台湾师范大 学、台湾中正大学等几所新闻传播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大学。台湾学界或许应进_步打破业界与学界之间的隔阂,让理论 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
五、结语
〈新闻学研究> 是台湾地区新闻传播界最具影响力的专 业学术期刊之一。本文试图窥斑见豹,基于〈新闻学研究〉2001-2019年刊文分析,勾勒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发 展的基本轮廓、演变特点与发展态势。海峡两岸的新闻传播 学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教育体制及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岸学术界理应相互借鉴,增进 学术对话,共同推动两岸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有学 者梳理大陆学术界近70年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在西方理论 的巨大‘阴影’下,本土传播议题或现象的理论阐释失去了应 有的主体性和生命力。虽然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概念、观 点或模式,但是大多未能形成学术对话,也未能成功地在国 际学术界引起反响。必须承认,大陆传播学理论的本土化创 新道路,特别是突破西方问题语境和阐释框架的理论探索,依然任重道远。”1161结合本文的探讨,这个说法亦适用于台 湾。换言之,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创新是两岸学术界共同的 任务。
k然,本文只是一个案例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台湾地区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全貌,且由于数据分类统计所存在的问 题,难以避免误差:对于一些跨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论 文,分类无法完全精确;限于学术水平,分析不够科学,总结 难免挂一漏万。这些不足,笔者期待能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 弥补。
K9E9
[1]黄裕峯,孙玮洁.2014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U1.东南传播,2015(11) : 14-16.
[2]黄裕峯,黄柳洁.2015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16(08) : 35-37.
[3]黄裕峯,黄柳洁.2016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j.东南传播,2017(06) : 15-17.
[4] 黄裕峯,伊万卡•特卡丘克.2017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 研究综述Q].东南传播,2018 (06):7-9.
[5]黄裕峯,洪玉莲.2018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19 (09): 52-54.
[6] 黄裕峯,张旭.2019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20 (07) : 48-50.
[7] 蒋晓丽.地区新闻传播学教育之先锋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4) : 116-118.
间[13]王毓莉.2007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分析[J].国际新 闻灰,2008(01): 1卜15.
[9]徐佳.十字路口的台湾新闻传播学:去美化与本土建构[J].新闻爱好者,2016(05): 47-51.
[10] 陈力丹.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概况□.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04) : 80-83.
[11] 陈静.近十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的视野[J].新闻大 学,2007(02): 90-94.
[12] 王楠.不同学术脉络下生长的不同系统一海峡两岸新闻 传播学术研究风格的差异[J].东南传播,2014(06) : 33-36. [14]廖圣清,朱天泽,易红发,周源,于建娉,谢琪如.中国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
谱系:议题、方法与理论(1998— 2017) [}].新闻大学,2019 (11) :73-95+124.
[15】谢静.九十年代的《新闻与传播学季刊》一一从《新闻与 传播学季刊》(1990—1999)看美国九十年代的新闻学研 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 (01) : 62-68+96.
[16]刘涛.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 70+(1949-2019) [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26(10):
5-20+126.
作者简介:
戴利朝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张晨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肖玉平】
系忐待播• 2〇2〗年第4期(总第200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