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进入供需平衡期
作者:***
来源:《农经》2021年第07期
        近日,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触发三级预警,随着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和猪肉价格有望继续向合理水平回归。从长期来看,生猪产业稳产保供压力仍然存在,需要立足国内、发展生产,防止生猪生产及猪肉价格大起大落,持续做好生猪稳产保供。
        关键词:生猪产业;生猪价格;稳产保供
        猪肉是我国居民餐桌上极为重要的食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飞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等背景下,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增长速度较快。近两年,受宏观经济、大资本涌入、疫病、国家政策调控、食品安全事件、进口肉、环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生猪供应时而充足时而紧缺,猪肉供给和需求难以达到稳定均衡,生猪和猪肉价格均呈周期性大幅波动。近期,由于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进口冻猪肉增加及季节性需求偏弱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降。尽管猪肉价格节节走低,但稳产保供压力仍较大。
        5月19日,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座谈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国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市场供应进一步改善,价格不断回落,今后一个时期猪肉供应总体宽松。但同时,当前生猪生产恢复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养殖成本不断攀升,效益明显下降,母猪繁殖效率仍低于正常水平。生猪稳产保供仍然存在压力。会议提出,要坚持生猪生产恢复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全面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任务。
        生猪产业发展成就显著
        从“吃肉难”“吃肉贵”到“想吃就吃”,几十年来,我国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不断
提升生猪稳产保供能力,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据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我国在生猪稳产保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猪肉生产快速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1952年增加了31673万头,增长3.5倍;全国猪肉产量4113.3万吨,比1952年增加了3791.7万吨,增长11.8倍;人均猪肉占有量29.2公斤,比1952年增加了23.6公斤,增长4.2倍。
        二是产业素质显著提高。养猪模式从家庭养殖逐步发展到规模养殖,2020年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57.1%,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此外,生猪屠宰也在向规模化发展。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的53%是私屠滥宰和自宰自食,剩下约3.5亿头由定点屠宰企业完成。随着环保政策趋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屠企不得不停产整顿。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014年,年屠宰量在2万头以上规模的屠宰场为2937家。而到2020年年底,2万头以上规模的屠宰场仅剩1000多家,全国生猪屠宰企业屠宰量占比为70%。相比2014年的占比仅49%,规模屠企的屠宰量显著提升。
        三是生产效率快速提高。新中国刚成立时,出栏一头肥猪要1年到1年半,胴体重不到
50公斤。目前,出栏一头肥猪只需半年左右,胴体重达100公斤,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生猪产业绿发展也在深入推进。近几年,生猪养殖环境变化巨大。生猪养殖从过去一家一戶饲养的庭院经济到工厂化、规模化的养猪产业,出现了一批现代化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我国生猪产业绿循环发展已取得重要进展,生猪生产布局加速优化调整,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密度过大问题得到有效纾解,生猪养殖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2019年,全国生猪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不断发展的生猪产业,保障了居民的猪肉供应,让亿万中国人告别了“吃肉难”。生猪产业的绿发展,更好满足了老百姓猪肉消费需求,“吃得上好肉”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消费共识。
        为助力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丰富期货品种,2020年4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了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今年1月8日,大商所上市了我国首个活体畜牧期货品种——生猪期货。据媒体报道,生猪期货在大商所挂牌上市以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价格走势基本反映未来现货市场发展预期,产业客户稳步增加,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开始逐步发挥。生猪期货正在成为生猪产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工具。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8月起到今年4月14日,已经有12家生猪相关上市公司发布了包括生猪期货品种在内的2021年度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公告。截至今年4月,在我国前20家养殖龙头企业中,有7家参与了生猪期货交易,19家成为生猪期货交割仓库。全市场养殖企业中,申请套期保值的企业达49家。除了头部企业,中小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也纷纷积极参与基于生猪期货价格的“保险+期货”项目,提前锁定未来出栏生猪价格。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4月,已有34家期货公司联合9家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自主启动了86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生猪价格险、养殖利润险等多种形式,覆盖四川、河南等25个省市自治区,保障规模达8.24万余头。其中,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利用场内生猪期货以及豆粕、玉米等饲料类期货进行了对冲。目前,21个项目运行完毕,理赔总额264.05万元,平均赔付率182.63%。
        近期猪价下跌触发预警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
        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和动物蛋白摄取来源,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关系众切身利益,也与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今年春节过后至6月下旬,猪价可谓是“跌跌不休”(图1)。国家发改委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2月中旬以来,全国的猪肉价格
呈现持续回落的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称,近期由于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进口冻猪肉增加及季节性需求偏弱等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降。银河期货生猪研究员陈界正认为,生猪出栏量的大幅攀升是核心因素,主要在于年内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以及去年同期出栏量偏低。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2020年9月份,能繁母猪产能连续12个月恢复性增长,连续4个月同比增长;生猪存栏连续8个月实现恢复性增长,并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9月份能繁母猪存栏3822万头,环比增长5.3%,较2019年12月份增长24.1%;生猪存栏3.7亿头,同比增长20.7%。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增长,意味着生猪产能已经触底反弹,猪价已经进入下行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虽然从2019年9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就触底反弹逐渐回升,2020年加速恢复;从2020年8月开始,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已经环比回升,2020年9月同比回升,但是当时猪价仍处于高位,导致养殖主体认为供给偏紧局面仍要持续。到2020年12月,由于冻猪肉流通受阻、鲜肉需求增加带动猪价季节性上涨幅度较大,这都给了国内市场生猪产能偏紧形势依然没有本质改变的假象。
        猪肉价格下跌令普通消费者暂时获得实惠,但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生产端发出的预警引发高度关注。现在,市场开始担心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会影响更长一段时期的猪肉供给和肉价稳定。
        上市公司牧原股份在近期机构调研时表示,今年一季度公司的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从4月份开始,随着产能释放和在成绩提升,整体养殖成本有下降趋势。公司通过内部管控,将2021年全年度养殖成本目标控制在14元/公斤以下。通过自繁自养模式,牧原股份的商品猪养殖成本远低于同行。但6月18日的生猪均价为13.83元/公斤,已经在牧原股份的养殖成本之下,这意味着,大多数养猪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
        6月9日,为有效缓解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预案》根据近年来养殖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此前的5.5:1—5.8:1提高到7:1。依据《预案》,当生猪大范围恐慌性出栏、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下跌时,实施临时储备收储,以有效“托市”,但启动条件中明确,国家层面,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发布时暂不启动临时储备收储;二级预警发布时视情启动;一级预警发布时,启动临时储备收储。
        6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预警称,6月7日至11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88:1,进入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低于6:1)。建议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6月28日,發改委发布消息,6月21日至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按照《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截至6月28日,36个大中城市猪肉零售价格为每斤17.53元,比2月中旬下降42%。
        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认为,今年二季度猪价大跌原因是供需关系快速变化,下半年供需关系有望再平衡,当前猪肉价格已至底部区域,三季度有望企稳回升。触发猪价止跌企稳的三个市场化因素,包括生猪出栏增速放缓、猪肉消费进入旺季、压栏大猪基本消化完毕。收储政策落地将有助于猪价进一步企稳。在猪价企稳后,猪肉价格波动中枢大致将位于每公斤20元至28元之间。
        生猪稳产保供压力犹存
        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中国暴发,引发养猪业剧烈震荡。2019年央地密集出台生猪稳产保供政策,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明确到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1595万头(图2),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9475万头,同比增长29.5%,一季度生猪存栏量已经达到了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的同期水平;2021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为17143万头,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4014万头,同比增长30.57%,达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的85.79%。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猪肉产量达到了1369万吨,较2018年同期水平已恢复88.72%。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5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20个月环比增长,同比增长19.3%,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8.4%;生猪存栏量同步增长,同比增长23.5%,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对此,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原定的生猪生产恢复三年任务目标已经提前完成。现在生猪生产进入供需平衡时期,养殖的高利润时代已经结束。
        前两年,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明显减少,助推国内猪肉价格走高,给养殖业带来了高利润。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猪肉供应稳定价格,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支持现代化养殖场建设。在此背景下,大型规模企业产能迅速扩张,新扩建了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