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课题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
学习 目标 |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
重点 难点 | 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 1. 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
课时安排 | 两个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
教学内容 | |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二)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一)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白杨树的特点[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字词 1.字音字形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倦怠(juàn dài) 恹(yān)恹 晕(yùn)圈 参(cān)天 潜(qián)滋暗长 不折不挠(náo) 婆娑(pó suō) 虬(qiú)枝 2.词语注释 [边际] 边缘,界限(多指地区和空间)。 [视野] 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错综] 纵横交错。 [开垦] 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精华] (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诸如此类]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姿态] 姿势,样儿。还可指态度、气度。 [屈曲] 弯曲、曲折的意思。 [盘旋] 环绕着飞或走。 [伟岸] 魁伟,高直。 [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 [温和] 指性情温柔平和。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服。 [宛然] 仿佛,好像。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磨折] 折磨、磨难、挫折。 [贱视] 轻视。 [秀颀] 美而高。 [鄙视] 轻视,看不起。 3.同义词辨析 鄙视 轻视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看不起的意思。 主要区别:“鄙视”有鄙夷、轻视的意思。“轻视”则有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意思。比较而言,“鄙视”所代表的轻视的程度要重一些。 本课例句:“让那些……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5、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写景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三、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淡青”写树皮的颜。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 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