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5理解句子: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
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5)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白杨》 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
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仿写:爸爸从来就这么坚强不屈。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工作,默默为祖国做奉献。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工作多么辛苦,他总是那么乐观,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不动摇。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暗喻爸爸和无数边疆建设者 ;“几棵小树”暗喻孩子们和边疆建设者的后代。这句话的含义: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古诗词三首》 1.要掌握《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诗词、词的意思、诗的意思、中心思想(也就是一条龙)。 2.《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3.《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
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宿新市徐公店》 4.《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①看骆驼咀嚼的样子;②关于骆驼脖子上铃铛的遐想;③看骆驼脱皮毛;④怀念骆驼队。《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为了防狼,“我”的想法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路程的寂寞,增加行路的情趣。你的猜想是                             。
《童年的发现》 1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梦中飞行;思考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一语双关。
它既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杨氏之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2全文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理解句子: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
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2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再见了,亲人》 1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 以谈话的口气叙述,以请求的语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2、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句子理解: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用反复呼唤的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c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回复
《将相和》 1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其中, “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3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将相 “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草船借箭》 1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 2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3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2〉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3〉他算好了受白杨树的特点
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4〉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5〉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 5人物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周瑜:自负,嫉贤妒能,智谋过人,心胸狭窄;鲁肃:忠厚守信;曹操:多疑谨慎。 6句子理解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a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b曹操不敢“轻易出动”,所以只叫手射箭。c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积大。d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
注意力,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可见,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③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为什么笑着说? 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 ④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敢逼近曹操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不仅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