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之借物喻人
一、定义
借物喻人,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借助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物的一种品格,以表现、突出文章主旨的写作方法。
周敦颐《爱莲说》:“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自喻)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自喻)
二、特点及作用
特点:表面写物,实则喻人。写物为桥梁,喻人是目的。
作用:①使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形神兼备;②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
③使文章立意深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④给读者更多品位余地。
三、写作中借物喻人法的运用
以袁鹰《白杨》为例。
1、确定一个对象。
例如袁鹰的《白杨》,选取了白杨为写作对象,文章由树及人,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
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2、观察事物,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独特之处。
例: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秀
3、由物及人,分析“物”的形象本质(品质),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例:“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一段是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一方面描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
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着。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4、仔细联想,把握连接之处。
例: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白杨树的特点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这一段作者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了起来。
5、借物喻人,感悟契合之处。
例: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的是他们的孩子。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这段话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通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