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堂教学案例
白杨树的特点--《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例简介】
《白杨礼赞》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散文。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欣赏散文的语言,体会、理解作者的不同感受,所以教学这一课,要在梳理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欣赏写法。设计了一课时的教学方案,通过“理清一条线索”“品味三个美点”“探究四种写法”三个学习活动,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用话题代替问题,用表达代替回答,利用两所学校比较成熟的小组学习,进行合作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简述】
(一)教学铺垫:
1.了解作者和背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散文《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作者看到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2.认读生字和词语:
恹恹 旁逸 晕圈 倔强 婆娑
虬枝 楠木 秀颀 参天 主宰
刹那 毡子 外壳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3.了解学习活动:
活动一:理清一条线索
活动二:品味三个美点
活动三:探究四种写法
(二)活动一:理清一条线索
1.出示任务要求:请出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和同学分享。
2.学生朗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分享交流,老师点评。
3.老师小结,出示关键语句,学生按要求朗读。
用渐强的语气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⑶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⑷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⑸……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4.强调关键词——“不平凡”。
(三)活动二:品味三个美点
1.出示任务: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从三个方面品一品白杨树的美。
2.出示分享支架:请用“作者赞扬了白杨树的xx美xxxxx。”的句式分享。
3.学生自读课文,圈点批注。
4.学生分享交流,老师点评。
5.老师小结,屏显:
(四)活动三:探究四种写法
1.出示任务要求:请各组从下面话题中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探究,派代表发言。
2.出示话题:
话题1:谈谈第二段“宕开一笔”写高原景象的好处。
话题2:谈谈文章“有扬有抑”写法的表达效果。
话题3:试论对比手法的作用。
话题4:试谈象征手法在本文的中的应用。
3.出示语文知识提示:
宕开一笔:故意把笔宕开,暂时先不写之前的内容,腾出几笔去写其他事情。闲笔不闲,表面上它是节外生枝,实际上它对文章结作用很大。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4.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准备分享。
5.小组分享交流,老师按既定标准进行评价。
6.老师小结:
⑴ 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的土和绿的麦浪,像“黄
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宕开一笔的目的是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和蓄势。
⑵ 文章第7段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了白杨树。先写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笔锋一转,则变抑为扬,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夸它是“伟丈夫”等。本文抑扬手法的运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⑶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⑷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作者使用象征手法,一是为了在国统区宣传抗日军民精神的需要,二是托物言志,富有艺术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布置作业。
1.老师出示写作范例:
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日里,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凌寒独自开”,为人们送来一抹艳丽和一缕暗香。看到风雪中傲然绽放的梅花,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花?难道你就丝毫不被它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吗?难道你就没有联想到,在寒冷的高原地区,有多少像梅花一样傲然挺立守卫国家的边防战士?这傲雪凌霜的梅花,不正是象征了那些面对冰川风雪不屈不挠的最可爱的战士们吗?
2.学生仿照老师的范例,课后选择一种事物进行描写,尽量运用这些方法。
3.老师结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