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表达方法的领悟与使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是阅读的主要任务,主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第三学段提出要领悟“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写”。从阅读理解的层次上讲,第三学段的目标更高,是在弄懂“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样写”。
  那么,什么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呢?表达方法又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变成具体存有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表达的基本方式有表达、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就像中学那样,要求学生准确辨识表达方式及深入解析表达方式。小学语文课实行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主要目的是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教材中对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特点的引导,涉及诸多方面。在每篇课文中,表达方法可能
表现在多个角度,应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引领学生抓住一两点领会就能够了。下面,我就以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草原》一课,写的是作家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或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或间接抒情,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汉情深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白杨》这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说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表达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白杨树的特点  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如“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仅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对于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借此体会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特点。
  三、抓住文章的体裁,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晏子使楚》是一个现代文的故事,《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打》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文言文、剧本、相声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章体裁,虽说体裁不同,但是这四篇文章都使用了共同的表达方法,就
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能够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人物的对话,或分角表演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体会语言的精妙与幽默。如《晏子使楚》,可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对话,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读好晏子的话,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但这些多变的语气,都充分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从而让学生在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领悟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四、抓住句子的修辞手法,感受表达方法的生动
  文章描写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桥》一课中,“山洪咆哮着,像一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逐步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前三个自然段,每段都是以祈使句开头,以
反问句结尾,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可见,在学生准确地理解和体会到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后,能够通过将比喻句或拟人句、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比照感受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那种形象生动的表达特点。
  五、从文章的布局谋篇着手,感受表达方法的效果
  《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相同,都采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语气,而且都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借助精巧别致的构思,叙事抒情相结合,抒发了真挚强烈的感情。这样安排结构,这样的表达方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领会文章表达方法的途径还有很多,如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抓住关键词语,带动全文的理解,领会表达方法;通过交流平台,总结和提升表达方法……总来说之,只要我们擅长从课文中挖掘精彩的语言材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受,就会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实用的读写方法,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有效的统一。